缩略图

以课程为中心的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提升方法

作者

余睿慧 叶秋 陈宇璐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100875

摘要:情绪调节能力是儿童童年早期发展的关键任务。北京市某小学在社会情感学习的框架下,根据童年早期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和本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构建了面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社会情感系列课程。本文从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全面介绍以课程为中心的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提升方法,并结合学校实践经验,为后续在学校开展社会情感学习提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社会情感学习 情绪调节 家校合作

一、课程背景

关注学生社会性发展,注重学生精神层面提升的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 Learning, SEL)是当前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取向。根据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组织 (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L)的定义,社会情感学习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所有的儿童和成年人都能够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技巧和态度发展出健康的自我认知、管理自身情绪、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能够共情和理解他人、建立和维持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并做出负责任的决定。根据CASEL对社会情感学习的定义,社会情感的核心能力包括:识别和管理情绪、关心他人、做出负责任决定、建立积极人际关系及巧妙应对挑战性情境五大能力。社会情感学习是促进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促进儿童青少年发展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课程目标

在学校提升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即为通过实施系列课程来提高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不同,面向不同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情绪能力的发展是儿童在童年早期发展的关键任务。在童年早期,儿童通过发展多样化的技能为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而情绪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儿童乐于探索周围的世界,勇于迎接新的挑战,并学会应对逆境。此外,情绪能力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儿童社会功能的发展,情绪能力较强的儿童自信心也较强,他们往往拥有更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积极的同伴关系。

升入小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儿童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并与老师、同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能力对于儿童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也具有重要意义。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在与同龄人玩耍时经常会发生矛盾冲突,提高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帮助儿童更好地觉察自己和他人情绪,学会换位思考,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处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三、课程介绍

《情绪调节》系列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方式,提高儿童觉察情绪、调节情绪、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儿童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身份的过渡和转换,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情绪调节系列课程主要面向1-2年级的学生,参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根据我国儿童的特点制定的《社会情感学习》系列课程,包含成长新起点、理解我的情绪、争吵与和好、向目标迈进、喜欢我自己、我周围的人、迎接新变化七大单元,每学年共33节课。结合不同年级的认知发展水平,课程以“认识不同的情绪”为主线,螺旋式上升地为学生介绍常见的21种情绪。为了帮助学生在认识情绪的基础上,更好地在生活种应用情绪管理的策略和方法,课程内容还涉及识别和管理情绪、人际交往中矛盾和冲突的解决等板块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的不同情境中充分体验可能产生的情绪感受,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从命名情绪、识别情绪到管理情绪,更好地试应小学生活。

四、课程实施

《情绪调节》系列课程在实施时遵循“循证”的思想,循证的数据是课程效果反馈的重要来源,能够为教师科学地进行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个性化指导提供参考。在课程设计阶段,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需要了解学生目前的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情绪问题。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采用陆芳和陈国鹏(2004)[1]编写的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测量小学低年级学生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了解儿童当前的情绪调节能力,为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情绪能力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外,也对学生父母的情绪应对能力进行调查。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儿童习得情绪能力的重要他人,父母自身的情绪调节方式以及应对儿童消极情绪的方式会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是对儿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间接或直接的教育,与孩子的社会能力、情感能力的发展关系密切。[3]为更好地形成家校合作的合力,采用Fabes(2002)[2]编制的应对孩子消极情绪量表测量父母在儿童产生消极情绪时的应对方式。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学校一方面可以在家长会上,根据家长们在问卷中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针对个别应对孩子消极情绪方式不合理的高危家长进行精准的关注和干预。

五、课程经验:

课程实施一年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经过一个学年《情绪调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认知重塑、问题解决、替代活动等积极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得分有所提升,父母应对儿童消极情绪的方式对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会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父亲、母亲应对孩子消极情绪的应对方式,以及父亲、母亲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观察到的学生对各类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存在差异。为更好地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学校应该从完善课程体系和加强家校合作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除了开设专门的情绪调节课程外,学校还可以开始丰富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丰富同伴互动经历,在真实的情景中觉察情绪、管理情绪,将课堂所学的情绪调节策略运用到生活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况对授课内容进行个性化调整,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加强对学生不当行为的纠正和干预,正面教导和负面管教相结合,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将课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之中,提高课程学习的效果,还需要建立家校协作机制,为学生学习、发展情绪调节能力提供更广阔的环境和空间。学校可以设计家长培训课程,教授家长科学育儿的方法和理念。此外,学校开展情绪调节综合活动时,也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加,实践良性的亲子互动模式,引导家长为学生实践社会情感能力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配合教师共同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陆芳,陈国鹏.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7,(05):1202-1204+1195.

[2]Jones, S., Eisenberg, N., Fabes, R. A., & MacKinnon, D. P. (2002). Parents' reactions to elementary school chilren's negative emotions: Relations to social and emotional functioning at school[J]. Merrill - Palmer Quarterly, 48(2), 133.

[3]李燕,贺婷婷,俞凯,等.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及其与幼儿社会技能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02):452-455.

1余睿慧(2000.10),女,汉,宁夏石嘴山市,学生,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学校咨询)

2叶秋(2000.08),女,汉族,四川德阳市,学生,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

3陈宇璐(2000.06),女,汉族,北京市朝阳区,学生,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