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
许佳琦 李佳琪 张博然 徐文栋 孙蕾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22级会计学专业学生 吉林长春 130000
前言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主阵地,其教育效能直接关系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吉林省作为东北振兴关键区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破解产业结构僵化具有特殊意义。现有研究多聚焦政策扶持或课程改革等单维度分析,未能系统揭示能力形成的生态机理。本研究基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个体-教育-社会”三维分析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解构各要素的作用路径。传统灌输式教育导致学生创新思维受限,风险规避倾向显著;高校课程与实践平台建设滞后,难以支撑能力转化;政策执行效能低下与社会资本缺位形成生态约束。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地域性研究范式,也为政府优化政策供给、高校重构培养体系、社会完善支持网络提供决策依据,对加速东北人才红利释放具有现实意义。
一、个人特质因素
1.1 创新意识与思维
创新意识是驱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在动力源泉。部分吉林省高校大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既有知识,缺乏主动观察生活、挖掘市场空白以及提出新颖想法的意识。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相对定式的思维,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难以突破常规思维框架,很难从独特视角去构思创新创业项目,限制了创新创业能力的萌芽与发展。
1.2 风险承受能力
创新创业过程充满不确定性,风险无处不在。吉林省高校大学生中,不少人从小成长环境相对安稳,缺乏应对风险的经历和心理准备。面对可能的资金损失、项目失败等风险时,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不敢果断投入资源去启动项目,或者在项目运营过程中遇到困难就轻易选择放弃,这极大地阻碍了他们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的锻炼与提升。
1.3 专业知识与技能
创新创业的基石是扎实的专业知识,而把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关键是熟练的专业技能。在吉林省高校,一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情景中理解不透彻,运用不灵活。比如,理工类学生可能缺乏工科技能,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应用,文科学生可能缺乏有效的市场调研和营销推广技能,这都导致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很难凭借专业优势,影响创新创业能力发挥的情况下,创造出有竞争力的项目来。
二、教育环境因素
2.1 课程设置
吉林省一些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不健全。一方面,课程内容偏理论化,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较少,学生虽然学习了创新创业的概念、理论等基础知识,但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模拟实战,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另一方面,课程之间缺乏有机整合,呈现割裂状态,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所需的综合素养,不能为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创新创业知识架构。管理学、工程学、设计学等院系各自开设创业课程,但跨学科整合课程占比较低。某高校同时存在 3 个不同院系开设“商业模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而技术创新管理模块却完全缺失。
2.2 师资力量
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许多教师自身长期处于校园学术环境,缺乏实际创业经历,在授课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地讲解理论知识,无法结合真实创业案例为学生传授创业过程中的实战技巧、风险应对策略以及如何把握市场动态等关键内容。而且,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体系,难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质量。科研评价体系偏重论文而非应用,教师缺乏商业化动力;中试基地和风险投资短缺,导致大量技术“沉睡在实验室”。
政策落实效率、资金扶持力度(如种子基金规模)仍显不足。省内经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新兴产业生态薄弱,难以吸纳高效创新资源。
2.3 实践平台
校内实践平台建设存在不足,无论是众创空间还是创业孵化基地,在场地规模、设备设施配备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难以满足众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需求。同时,校外实践基地与学校的合作不够紧密,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往往只能从事简单的基础性工作,无法深入参与到企业的创新创业核心环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锻炼不够充分,限制了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现行考核指标重“可视成果”(注册公司数量、竞赛获奖等),轻“能力图谱”构建。某省教育厅双创评估体系中,专利转化率、技术入股等质量指标权重占比低,导致出现“为注册而注册”的壳公司现象。
三、社会支持因素
3.1 政策扶持
尽管吉林省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但在宣传推广政策上,却存在短板。对于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如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知晓率不高等,很多大学生并不清楚具体有哪些政策可以扶持。并在政策执行环节,使一些符合条件的大学生不能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影响了他们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出现了程序繁琐、审核周期长等问题。
四、结论
本研究从个人特质、教育环境与社会支持三个维度剖析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能力发展受多因素交织制约,呈现系统性特征。个人层面,传统教育模式导致创新思维固化,成长环境单一弱化风险承受力,专业知识与产业应用脱节降低成果转化效能。教育层面,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师资缺乏实战经验、校内外平台资源不足,形成“教-学-用”断层。社会层面,政策落实滞后、融资渠道狭窄及创业文化淡薄,加剧创新创业阻力。
从个人特质维度看,创新思维定式化、风险承受力薄弱与专业技能转化不足构成内生性障碍。教育环境维度中,课程体系的实践缺位、师资队伍的实战经验匮乏与平台资源的供需失衡形成结构性制约。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倾向,教师缺乏创业经验导致教学案例空洞化,校内外实践平台功能受限,难以支撑学生能力进阶发展。社会支持维度方面,政策执行效能不足、融资渠道狭窄与文化氛围缺失构成外源性阻碍。政策宣传与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显著,初创企业融资存在制度性壁垒,社会对创业失败的包容度不足,形成创新创业的负向激励。
本研究为东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框架,为区域人才战略实施提出实践参考。后续可深入探究各因素作用路径的动态演化规律,优化能力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孙经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山东华宇工学院,2024,15(07):92-94.
[2]郑红明.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和发展研究[J].韶关学院商学院,2022,43(16):85-86.
[3]林荣灿,饶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及策略探究——以龙岩学院为例
[J].龙岩学院学生工作部,2025,34(01):26-29.
项目来源:2024 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项目名称: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JX24D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