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居家智能养老前景探究
肖薇 王佳庆 刘典 叶先毅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9
摘要:受到生育观念转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本文总结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当前西南地区养老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采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以了解西南地区的社区及居民对居家智能养老的看法与期望,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居家智能养老的前景与发展机会。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居家智能养老;前景
一、研究背景
我国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且基数庞大,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第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短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在国家财政补贴力度逐年加大的背景下,但仍难以掩盖其参保积极性不高、缴费持续性不强等问题。第二,养老保障制度未能实现全覆盖。一些灵活就业人员未能纳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导致养老“有保障”和“无保障”人群之间存在明显的权益差异。第三,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家庭规模的缩小,这使得子女在养老问题上承受更大压力。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渐呈现向小型化、核心化转移,许多老年人可能在晚年面临独居或孤独的处境。
在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这是最为传统的养老方式。老年人本是想要通过家庭养老来得到家人的关怀照顾,免除寂寞孤独感,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子女全部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或老人和孩子,让老人照顾孩子,这有违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初心。或者就算是子女与老年人共同居住,年轻人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那么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能否实现居家智能养老是十分值得探讨的。
二、西南地区养老面临问题及挑战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2年,西南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按照中国标准,以60岁以上人群为老年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大于10%即为老龄化社会。重庆市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19.93%,四川省为17.69%,云南省为17.77%,贵州省为17.37%。西南地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过去年内有显著增长,这种趋势预计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同时由于生育率的降低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速度超过了总人口的增加速度。
三、社区调查及数据分析
(一)居家智能社区访谈报告
项目小组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红光镇金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居家智能社区访谈,了解到目前社区还无法完全承担养老功能,社区仅能承担较为基础、简单的养老看护职责,在智能养老设备的普及和应用方面受限于财政拨款、人员的支持。未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技术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不改变现有的条件的情况下,如果有更经济、更方便的解决方案,社区有可能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如果有更高效的智能养老设备,社区将进一步地拓展养老的能力。
(二)居家智能问卷调查分析
本项目主要研究西南地区居家养老情况,在问卷中设置了专题对西南地区的老人进行了鉴别,区分出有效问卷337份,有效回收率为:84.25%。本次问卷主题是 “关于西南地区居民对居家智能养老的了解和使用情况调研”,调查对象是家中有老年人的中青年群体。根据该问卷中设置的重复题目的填写是否一致,可以得到本次问卷调查的有效率为79.23%,因此本次问卷的调研结果是具备研究意义的。通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得知,居家智能养老在西南地区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居民普遍认为这种养老模式可以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然而,智能养老设备的使用受到费用、操作难度等因素的限制,基于目前的家庭结构和养老现状,居家智能养老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居家智能养老前景或机会分析
(一)机会1:缓解抚养比过高带来的养老成本。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与劳动力人口比例的下降相互作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养老成本的上升。这一趋势使得养老责任变得日益繁重,而智能化设备的引入提供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这一问题。
(二)机会2:智能化设备的普及推动养老标准化:西南地区因其广大面积、庞大人口和地理复杂性,导致养老水平的参差不齐。智能养老设备的广泛普及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为不同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下的老年人提供了更为一致的养老服务水平。通过大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养老服务提供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老年人需求,制定更为科学的服务计划,并及时作出调整。
(三)机会3:带动智能养老及周边产业的发展
居家智能养老的前景不仅展望着更加智能、便捷和安全的居家养老模式,同时也为各类从业者和投资者带来了广泛的机会:1.科技企业与创新发展: 智能家居技术的推动将催生更多的创新,科技企业可以通过研发新的智能设备、系统和应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2.服务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传统的养老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引入智能家居技术,提升服务水平,提供更个性化的养老方案。服务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也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阳.服务“送上门”,居家养老变“享老”[N].陕西日报,2024-11-27(008).
[2]盖龙涛.基于家庭媒体场景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策略[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6):79-87.
[3]贾舒,关洛桐.人口老龄化视阈下养老资源错配与优化路径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J].理论与改革,2024,(06):161-172.
[4]王奇菲.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精准化探索[N].河南经济报,2024-11-12(012).
[5]雷霆,郭娟,向川.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与国内大循环[J].统计与决策,2024,40(20):131-135.
[6]薛娜,卢娟娟.浅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生活需求[J].就业与保障,2024,(10):100-102.
[7]李萌.探讨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J].就业与保障,2024,(10):31-33.
[8]邹钟宏.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27(20):175-177.
[9]于凌云,胡蕊,刘海英.西南地区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测度与区域差异[J].华东经济管理,2024,38(06):85-96.
[10]缪宏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2,(18):68-71.
[11]李畅畅.社会工作介入智慧养老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21.
[12]张淑贞.人工智能赋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路径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0.
[13]唐丽桂.西南地区乡村衰落具体表现及诱发问题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0):158-164.
[14]陆萌.基于可穿戴健康设备的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扬州市三里桥社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8):130-131.
该论文受到《西南地区社区养老体系的路径及模式探究》( 编号: S202310623043)大创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