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拓展研究

作者

马梦晨

沈阳理工大学 110158

引言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认识社会发展阶段和规律提供了重要指引。因此,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研究该理论的拓展,有助于更精准地把握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认为,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人类社会发展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其初级阶段)这几种主要形态。该理论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这一理论为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使人们能够从宏观角度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必然趋势,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着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推动社会进步。

二、新质生产力概述

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创新驱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先进生产力。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融合了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前沿科技成果,催生出如人工智能产业、数字经济、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打破了传统生产力的发展模式,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新质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结构的变革

新质生产力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传统产业在新技术的赋能下实现转型发展。例如,数字技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提高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减少对大量劳动力的依赖,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服务业也借助新质生产力实现创新发展,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和服务模式。

(二)社会关系的调整

在生产关系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发生变化,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者成为生产的关键要素,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在社会阶层结构上,新兴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如科技创业者、数字技术从业者等,社会阶层结构更加多元化,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

(三)文化观念的更新

新质生产力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促使文化观念发生深刻变革。创新文化、数字文化、共享文化等新兴文化观念逐渐兴起,人们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开放包容和合作共享。同时,新质生产力也为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加速了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四、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拓展

(一)深化社会形态划分标准

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性、高效性等特征,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阶段性飞跃。这一飞跃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上,更深刻地反映在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关系的全方位变革中。例如,数字技术驱动的智能制造,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同时,催生了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服务等新兴产业,重塑了产业结构;在社会关系方面,新型的雇佣关系、合作模式不断涌现。因此,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和特征作为社会形态划分的重要补充标准,具有显著的必要性。通过这一补充,可以更精准地捕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洞察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为理解不同社会形态的演进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二)革新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认知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形态演进的根本动力。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并对社会形态的演进产生深远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科技创新的突破,这些突破引发生产方式的变革。以新能源技术为例,其发展推动了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的转变,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过渡。生产方式的变革又促使生产关系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兴起,催生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模式。当生产关系无法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时,社会变革便会随之而来,推动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演进。因此,在新质生产力的语境下,科技创新在社会形态演进动力系统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应将其纳入社会形态演进动力的研究范畴,以更全面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前瞻性思考未来社会形态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进步,社会的智能化、数字化程度将不断攀升,这将深刻改变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例如,在共享经济模式下,生产资料的使用权更加灵活,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同时,社会关系也将朝着更加平等、和谐的方向发展,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合作更加紧密。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潜在问题,如技术垄断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数字鸿沟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规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此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社会朝着公平、正义、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机遇。通过对理论的深化和创新,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未来,应继续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社会发展实践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强.新质生产力与社会发展转型研究[J].学术前沿,2023(15):88-91

[2]李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发展[J].理论探索,2022(08):45-50.

[3]张悦.新质生产力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动态,2021(11):72-76.

作者简介:马梦晨,学校:,邮编:,出生日期:1999 年 6 月 12 日,姓别:女,民族:汉,籍贯:辽宁沈阳,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