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困境研判与优化策略
胡婷婷
常州外国语学校 213000
摘要:大概念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理念,相关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在历史教学中,已尝试应用大概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但由于教师对大概念教学的认知、掌握不足,给大概念教学的具体落实形成了一定的困境。现如今,在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中,应深入探讨现存困境,基于对困境的深度研判,把握关键点,有效落实历史大概念教学,持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困境;策略
一、现实困境分析
(一)教学观念的滞后性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重点课程,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实施者,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发挥引导、指导作用。但是在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观念方面存在滞后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推动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仍然较为滞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也给大概念教学的落实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1]。
(二)大概念提取缺乏针对性
在历史大概念教学实施中,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提取大概念,把握大概念能够在符合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契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通过合理提取大概念,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加之教师合理的引导、指导,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大概念的掌握而高效掌握碎片化、机械化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更可借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教师对大概念的内涵认知不足,因此在提前大概念时缺乏针对性,无法保障大概念教学有效落到实处。
(三)缺乏问题驱动意识
缺乏问题驱动意识是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又一困境。在大概念教学中,强调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借此进行深度学习。不过,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大概念教学的落实处于一个比较滞后的状态,往往因担忧中考压力而侧重于教学进度、教学计划,因此未能在实际教学中设置问题,无法发挥问题驱动作用,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了解处于比较浅显化、形式化的阶段。
(四)缺失历史情境
除以上几方面外,缺失历史情境也是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一大困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这一问题下,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下降,更会因师生互动不足而产生厌倦感;再如,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是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缺乏对课堂氛围和学生主体意识的把握。
二、应对困境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
前文提到,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困境之一便是教学理念问题。虽然许多历史教师已对大概念教学有所了解,但在具体应用中,未能将其深入与教材、学生学情结合,无法发挥大概念教学的实际作用。基于此,教师应转变观念,深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借助大概念教学引导、指导其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材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课中,教师便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在学习教材内容期间,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实践任务,即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重点探讨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分析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相关内容。这一过程中,教师重点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围绕历史大概念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也可帮助培养历史思维及综合能力[2]。
(二)针对性选取大概念
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中,选取合理、有效的大概念非常重要。教师在实际选取大概念时,往往缺乏综合考虑。现阶段,教师在选取大概念时应注重灵活性、针对性。例如学习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中,主要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教师可于本单元中提炼大概念,即“侵略与反抗”,这一大概念在本单元中概括性及普遍性。在后续教学中,便可围绕这一大概念进行系统性学习,如可重点围绕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太平天国云的过程和结果等。通过“侵略与反抗”概念,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剖析在民族危机期间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深层驱动力及民族觉醒。
(三)合理应用问题驱动
问题教学法在很多教学中被深入运用,在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中,可合理应用问题教学法,借助对问题的合理设置落实大概念教学。以往的大概念教学中,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设置并不关心,以至于缺乏合理有效的问题。现如今,教师应基于新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生现状合理设置问题,并形成层次性的问题链。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中,可将本单元的内容合理串联,并设置以下问题:“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对当今有何影响,尝试预测未来的世界格局”。在设置以上问题后,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剖析教材,以此培养历史思维和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还可在问题教学基础上融入一些实际案例,如跨国公司的兴起、国际贸易的发展等,借助一些简单案例,引导学生将复杂化、碎片化的知识串联在一起,深入了解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四)强化大概念的落实
在历史大概念教学中,必须真正将大概念充分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因此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方法中,均应融入大概念。除以上几方面对策外,教师可关注教学评价,借助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评估大概念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例如学习《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中,应深度萃取大概念,即“繁荣与开放”,并在该概念的引导下引领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学习。而且在课后,教师可从课堂表现、作业、随堂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大概念的掌握情况[3]。
结语: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也是对创新教学理念的大胆尝试。从大概念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看,存在些许困境,不利于大概念教学有效落实,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必须结合现实情况,深入分析具体困境,帮助教师转变理念,充分贯彻落实大概念教学,并在教学中选择针对性的大概念,合理应用问题驱动等,在加深对大概念教学探索深度的同时,发挥其对历史教学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桂红,敖雪峰. 历史学科大概念与关键概念、核心概念的区隔及轻松提取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5, 26 (01): 55-60.
[2]康桂萍. 大概念引领 任务群推进——初中历史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4, (32): 18-20.
[3]陈悦青. 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路径 [J]. 亚太教育, 2024, (14): 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