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赵梦雪
信阳市浉河区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信阳市,464000
摘要:道路桥梁是城市公路网中最重要的一环,担负着车辆与行人的日常通行任务。而在车辆荷载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道路桥梁易发生沉降,严重影响交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应用沉降路段的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有效应用
1 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的重要性
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行车安全与舒适性的角度来看。沉降段如果施工不当,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这会导致桥头跳车现象。车辆在行驶经过时会产生颠簸,严重影响驾乘人员的舒适体验,同时也增加了车辆失控的风险,特别是在高速行驶状态下,可能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对于道路桥梁结构的稳定性而言。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质量差,过度的沉降会对道路桥梁的连接部位产生额外的应力。这种应力的长期作用可能会使桥梁的桥台、桥墩等结构部件发生变形、开裂,从而破坏整个道路桥梁结构的稳定性,缩短其使用寿命。从工程的经济性考虑。如果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后期需要频繁进行维修和加固。这不仅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会对交通造成干扰,带来间接的经济损失。良好的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有助于提升整个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确保沉降段的平顺性,可以使车辆行驶更加顺畅,减少交通瓶颈,提高道路桥梁的通行能力。
2 道路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发生沉降的主要原因
2.1 施工材料与施工技术不合格
从路基施工、台背施工到沉降控制等多个方面对道路桥梁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施工进行质量监测。在行车过程中,因选材、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会造成路基路面的变形和沉陷,给行车带来极大的危害。合格的优质建材是道路桥梁结构稳定性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道路桥梁服役年限的重要手段。但是,即使采用了最好的材料,在没有足够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稳定与安全。
2.2 路基路面结构设计问题
目前,我国道路路基路面结构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在道路桥梁施工阶段,在进行路基路面结构设计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科学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道路桥梁的施工质量。在目前国内道路、桥梁建设过程中,大多数工程都发生了沉降段路面的病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是由于在设计时没有对场地的具体条件进行分析,没有全面地考虑到整个施工过程。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任何的问题,都会给后续的建设和使用带来巨大的风险。道路桥梁必须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如果在设计阶段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会给以后的工程建设和使用带来安全隐患。
3 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
3.1 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处理技术是解决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问题的关键,针对软土地基等不利地质条件,常采用换填法、排水固结法、强夯法等技术手段进行加固处理,换填法通过挖除不良土层,换填以强度高、稳定性好的材料,如砂砾、碎石等,以提高地基承载力,排水固结法则利用排水系统加速地基土体的排水固结过程,减小沉降量,强夯法则通过重锤的自由落体运动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和承载力。此外,还可采用注浆加固、桩基加固等先进技术,根据具体地质条件灵活选择,确保地基处理效果。
3.2 搭板设置技术
在设置过渡板时,必须确保过渡板的顶面与正常路段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以实现平稳过渡和无缝连接。在确定板的长度时,有必要考虑道路沉降引起的纵坡变化,并通过结合倾斜角度及其变化来有效控制板的长度。根据现场施工经验和相关标准,当纵坡变化小于2‰时,道路沉降对桥头跳车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有必要将脚手架的长度控制在相应的范围内,以满足纵向坡度变化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施工中,通常无法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设置搭板长度,需要通过路基填筑和压实等手段提升路桥的稳定性,以弥补搭板长度不足带来的影响。为了确保搭板与桥台台背之间连接牢靠,可以采用钢筋制作锚栓,并合理控制钢筋间距,将水平拉杆和竖直锚栓设置在搭板与桥台台背之间,从而提高支座的稳定性。可以采用 φ20 钢筋制作搭板钢筋,并采用 φ12 钢筋与骨架焊接成杆钢筋。在进行锚固之前,先铺 5 cm 厚的水泥混凝土垫块,垫块的排列形式为梅花形,间距不大于 0.6 m。此外,还需要控制支座间距,一般为 80 cm,以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在搭板台端以及牛腿柱的上边缘设置倒角,以避免结构沉降和破坏。在搭板与桥台背墙之间垫 2 cm 厚的油毛毡,并使用沥青玛蹄脂作为填料。
3.3 分层压实技术
分层压实技术是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环节。分层压实可以使路基土体达到更高的密实度。在施工中,根据不同的土质确定每层的压实厚度。例如,对于砂土,每层压实厚度可控制在20-30厘米。采用合适的压实设备也很重要。如重型压路机,它能提供较大的压实功。在压实过程中,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则。某道路沉降段施工时,运用分层压实技术,每层压实度都达到规范要求,路基的沉降量大幅减少,提高了路基路面的稳定性,有效避免了沉降段的病害产生。
3.4 落实路面养护工作
为保证道路工程的正常使用,为保证道桥沉降段的正常使用,应对其进行有效的养护。第一,要选用适宜的面层材料,并对面层进行湿润处理。在施工过程中,要使用保湿膜、草帘等对道路没有损伤、保湿能力好的材料,还要做好施工接缝的覆盖,保证覆盖面积足够,可以有效防止水分挥发,防止路面开裂。在使用过程中,要保证材料与路面的紧密贴合,防止路面起皱和开裂,以保证最好的湿润效果。第二,在公路的养护早期,应设置警告标志和栅栏,避免对未硬化的道路造成损害;第三,在道路逐步变硬,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对其进行强度测试,以保证其承载能力、稳定性能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分段开放,同时应控制速度和载重,以免对路面产生过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道路的正常通行。此外,随着季节的改变,需要在雨季和冬季对路面进行针对性地养护,以确保沉降段路桥路基的建设效果。雨季期间,要确保道路排水系统的通畅,做好防水工作,防止积水对路面的损坏;在冬天,为防止道路因低温而造成的损坏,必须进行防冻处理,例如喷洒防冻液。
3.5 填筑台后施工技术
填筑台后施工是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的重要环节,在填筑过程中,应选用合适的填料和填筑方法,确保填筑质量。填料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压实性和稳定性,以减小填筑过程中的沉降量,填筑方法可采用分层填筑、逐层压实的方式,确保每层填料的密实度和均匀性。同时,还应注意控制填筑速率和填筑高度,避免过快或过高的填筑导致地基失稳,在填筑完成后,还应对填筑体进行充分的沉降观测和稳定性评估,以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需求。
4 结束语
道路桥梁工程是现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沉降段的路基路面施工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道路桥梁的建设与使用过程中,沉降段极易出现问题,这不仅影响行车的舒适性,还可能对道路桥梁结构产生损害。据统计,因沉降段问题导致的道路桥梁维修成本在总维修成本中占比颇高。因此,深入研究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是保障道路桥梁质量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艳玲. 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4, (22): 32-34.
[2]王金志. 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分析 [J]. 中国高新科技, 2024, (06): 49-50+63.
[3]赵梓赫. 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分析 [J]. 林业科技情报, 2023, 55 (02): 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