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向新向绿向优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究
何碧艳
中共宾川县委党校 云南大理 672100
一、引言
云南省是中国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业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多样化的农业资源。近年来,云南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指示要求,把绿色、生态作为高原特色农业最鲜明的标签和最大的本钱。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增加,云南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一系列挑战。为此,云南省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胜事,因地制宜发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旨在推动农业向“新、绿、优”方向转型。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提升农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智能化农业技术应用等措施,推动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本文将探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向新、向绿、向优转型的路径,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状与挑战
2.1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云南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高原特色农业在提供丰富农产品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长期以来,农业过度开发和传统耕作方式导致了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和生物栖息地减少等问题。例如,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土壤和水体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云南高原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有较高要求,但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模式正逐步削弱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如何平衡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云南农业转型的关键挑战。为此,云南必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农业发展,采用环保种植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与生态的双赢。
2.2 农业资源利用不均衡
云南的农业资源丰富,但其利用存在较大不均衡。虽然部分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多种特色农作物的种植,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技术普及不足,导致资源的有效利用受到制约。例如,一些偏远山区依然依赖传统农业模式,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与此同时,部分农业区域过度依赖单一作物种植,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出现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退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云南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在贫困和偏远地区,帮助农民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而提升整体农业发展的水平。
2.3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尽管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优势,但在市场竞争中仍面临不少困难。首先,云南大部分农业产品仍以原材料形式出口,缺乏品牌化和深加工,附加值较低,这使得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其次,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于绿色、有机和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云南部分传统农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较低,未能满足市场的新需求。除此之外,由于缺乏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云南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有限,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因此,提升云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仅需要推动深加工产业的升级,还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并完善市场营销策略。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向新、向绿、向优转型的路径
3.1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绿色农业是云南农业转型的核心路径之一。云南省作为生态保护的重地,农业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绿色农业不仅仅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首先,云南可以大力支持有机农业发展,推进有机肥料的使用以及病虫害防治中的生物农药应用,减少化学品的依赖。此外,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再利用,如秸秆还田、粪便循环利用等。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能改善水源污染,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其次,云南的高原地区适宜发展种养结合、农林复合等生态农业模式。这些模式有助于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如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通过绿色农业的全面推广,云南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智能化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正进入一个智能化、数字化的新时代。云南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在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技术方面。精准农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云南省可借助气候数据、土壤信息、作物生长等方面的数据,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产量和品质。此外,智能农业技术在病虫害防治、自动化灌溉、无人机植保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潜力。以无人机为例,利用其精确的喷洒功能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避免化学品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智能化农机具的普及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人工劳动的强度,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云南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带动农产品的品牌化和高附加值化,进一步增强云南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3 优化农产品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拥有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如咖啡、茶叶、蔬菜、水果等,但大多数农产品仍处于原材料出口阶段,附加值较低。为了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效益,云南应通过产业链延伸和升级,推动农业产品的深加工。例如,云南可以加强对茶叶、咖啡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推动茶叶的包装、加工成套产品的生产,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通过这些加工环节,云南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附加值,还能够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除传统农产品外,云南还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推动绿色、健康、有机产品的加工与品牌建设。通过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推广,云南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此外,云南还应加强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农业 + 旅游”的方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如云南的高山花卉和水果,结合当地生态景观,通过农事体验、采摘旅游等方式,能够吸引大量游客,从而促进农业和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四、实施路径与政策支持
4.1 完善农业政策体系,提供支持
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首先,云南省应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引导,制定完善的绿色农业补贴政策,鼓励农民使用环保农资、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并对采取绿色生产模式的企业提供财政支持。这可以通过建立绿色农业示范区,吸引农业企业进行绿色项目投资,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的转型。此外,政策还应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公平分配。例如,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应加大资金扶持,提供必要的农业培训,帮助他们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水平。同时,要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向农业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尤其是对环保型、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政府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环保的监管,推动绿色认证体系建设,提升云南农业产品的绿色认证水平,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4.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云南的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农田水利设施、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等仍较为薄弱。为了促进农业转型,云南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条件。首先,应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在水资源紧张的高原地区,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确保农业用水的高效利用。其次,云南应着力完善农村交通网络,解决农产品“出山难”的问题,推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物流体系建设,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与此同时,云南还应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推动农业互联网和电商平台的建设,提升农民的信息化水平。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促进农民与市场的对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3 强化农民培训与教育
农业转型的核心在于农民,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环保意识直接影响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云南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环保意识。首先,可以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等形式,普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精准农业、绿色农业技术等。此外,应加大农民环保意识的培养力度,推动农民了解生态农业的优势和必要性,帮助他们理解环保生产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了使培训更加切合实际,云南还可以建立示范基地,通过“公司 + 农户”的模式,进行实地示范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政府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支持,提升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云南还可以推动农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通过农事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传承,增强农民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农业转型的积极性。
五、结论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延伸等多个方面。通过推动农业向“新、绿、优”方向转型,云南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还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企业和农民需要共同努力,加强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走向更加绿色、优质和现代化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胡顺盼 , 谭鑫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2025,9(03):17-22.
[2] 刘康 . 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赋能 [J]. 金融博览 ,2025,(06):38-39.
[3] 梁牧 .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J]. 社会主义论坛 ,2024,(11):12-13.
本文系大理州党校(行政院校)系统 2024 年度科研课题《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以宾川县为例》(课题编号:24DLXTXS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