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森林草原防火阻隔带的科学规划与建设策略

作者

马超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八五一〇农场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鸡西市 158212

摘要:森林草原防火阻隔带作为森林草原防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控制火灾蔓延、减少火灾损失具有关键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森林草原防火阻隔带科学规划与建设的相关策略,分析了其在不同地形、植被条件下的规划要点,并以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八五一〇农场边境防火阻隔带为例,提出防火阻隔带建设技术要求和后期维护管理措施。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设防火阻隔带,能够有效提升森林草原防火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森林草原防火;防火阻隔带;科学规划;建设策略

一、引言

森林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森林草原火灾的频繁发生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防火阻隔带作为一种有效的防火措施,能够在火灾发生时阻止或减缓火势蔓延,为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争取宝贵时间。因此,科学规划和建设森林草原防火阻隔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森林草原防火阻隔带的作用原理

防火阻隔带的作用主要基于其能够切断火灾蔓延的途径。当火灾发生时,火势的蔓延需要连续的可燃物作为载体。防火阻隔带通过清除或减少一定宽度范围内的可燃物,形成一个相对安全的隔离区域,阻止火势进一步扩散。此外,防火阻隔带还可以为灭火人员和设备提供安全的作业通道,便于开展灭火救援工作。

三、森林草原防火阻隔带的科学规划

(一)依据地形地貌规划

山地地区:在山地地区,应充分利用山脊、山谷等地形条件设置防火阻隔带。山脊线是天然的火势蔓延屏障,可沿着山脊线设置防火阻隔带,宽度应根据山体坡度和植被类型适当调整,一般不小于 30 米。山谷地区则应在山谷两侧设置防火阻隔带,防止火势顺着山谷快速蔓延。对于陡峭的山坡,可采用阶梯式防火阻隔带,以增强其防火效果。

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火灾蔓延速度较快。在规划防火阻隔带时,应结合道路、河流等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进行设置。可沿着主要道路两侧设置防火阻隔带,宽度一般为 20-50 米,同时利用河流作为天然的防火屏障,在河流两岸设置一定宽度的防火隔离区域。

(二)考虑植被类型规划

针叶林地区:针叶林植被富含油脂,易燃性较高。在针叶林地区设置防火阻隔带,应重点清除针叶树及林下的枯枝落叶、杂草等可燃物。防火阻隔带的宽度一般不小于 50 米,并且应定期对阻隔带内的植被进行清理和维护,防止针叶树的萌生和杂草的生长。

阔叶林地区:阔叶林植被的易燃性相对较低,但在干旱季节也存在火灾隐患。对于阔叶林地区的防火阻隔带,宽度可适当减小至 30-40 米。可在阻隔带内种植一些不易燃的阔叶树种,形成生物防火阻隔带,既能增强防火效果,又能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草原地区:草原植被低矮且易燃,火灾蔓延速度快。在草原地区规划防火阻隔带,应根据草原的植被覆盖度和可燃物载量来确定宽度,一般为 30-100 米。可采用机械割草或化学除草的方式清除阻隔带内的杂草,同时设置防火沟等辅助设施,进一步增强防火能力。

(三)结合防火分区规划

将森林草原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防火分区,防火阻隔带作为防火分区的边界,能够有效限制火灾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蔓延。在规划防火阻隔带时,应根据森林草原的面积、地形、植被等因素合理划分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 500-1000 公顷左右。防火阻隔带应形成闭合的网络,确保每个防火分区都有效的防火隔离措施。

四、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八五一〇农场森林草原防火阻隔带的建设策略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八五一〇农场横跨鸡东、密山两市县,南与俄罗斯交界,边境线总长度90.7公里,其中陆路接壤82.7公里(多为林地接壤),水路接壤8公里。林地管护面积21759.3公顷。八五一〇农场现有中俄边境重点火险区森林防火隔离带总长度为75.86公里,沿陆界国境线设置,隔离带建设管理责任单位分别为档壁镇林场、黑背山林场、杨木林子林场。

(一)建设方式选择

割打清理:按照《中俄边境森林防火阻隔带建设规范》(DB23/T 1568-2014)标准要求,

采取机械割打、人工割打结合施工作业车,清除林带下灌木、藤条、杂草等,并将清理物拉至安全区域进行处理,在进行割打林冠下草本及灌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林木的破坏,本着不砍树、少砍树的原则,尽量避免砍伐胸径5cm以上乔木,坚决杜绝毁林现象的发生。把隔离带建设过程中对林木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机械翻耕:在条件的地区利用机械翻耕的方式开辟生土带,将隔离带上所有植被(树 木、草灌等)连根挖起,清除干净,形成生土防火带。

防火通道维护:防火通道由林区等级公路和简易路组成,主要作用为防火阻隔和防火巡护、运输等。维护要求保证防火通道畅通,道路两旁清理,路堤和路堑一般不考虑防护设施,但必须根据林区公路设计和施工有关规范的要求保证其稳定性。

(二)建设技术要求

割打清理标准:割打根茬不得高于地面10cm;将林带内灌木、小乔木、倒木、枝桠和枯枝落叶等可燃物清除林带,使林带下平均可燃物载量(干重)小于2t/hm2,地表枯枝落叶层厚度不超过4cm。防火林带内,天然林中、过熟林枝下2米,天然幼林枝下1米,人工林枝下2米,清枝,保持视通良好。

机械翻耕标准:林带内坡度小于15°,翻土深度以能清除地表植物以及表土下30cm深度的植物根须为准。地表生土覆盖达到90%以上,地表无杂草、萌生枝条和草、灌木的根茬。

清理完可燃物后,应对防火阻隔带内的土地进行平整,确保地面平整无障碍物。平整土地可以减少火灾发生时的火势跳跃和蔓延,同时也便于灭火人员和设备的通行。

设置警示标志:在防火阻隔带的两侧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人们注意防火,禁止在防火阻隔带内进行野外用火、吸烟等行为。警示标志应采用醒目的颜色和文字,确保在不同的天气和光照条件下都能清晰可见。

五、森林草原防火阻隔带的后期维护管理

(一)定期清理可燃物

防火阻隔带内的可燃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积累,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清理。一般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工作,清除阻隔带内的杂草、枯枝落叶等易燃物。在火灾高发季节来临前,应加强对防火阻隔带的巡查和清理,确保其防火性能。

(二)修复损坏的防火阻隔带

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防火阻隔带存在损坏的情况,应及时进行修复。对于防火道的损坏,可采用填补、平整等方式进行修复;对于防火沟的坍塌,应及时进行加固和修复;对于生物防火林带内树木的死亡或缺失,应及时进行补植。

(三)确保维护作业安全

阻隔带建设单位负责施工人员的岗前安全及业务知识培训,使施工作业人员熟练地掌握机具使用方法,明确割打清理的技术要领。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施工,施工作业人员办理人身保险手续后,方可上岗作业。

六、结论

森林草原防火阻隔带的科学规划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植被类型、防火分区等多种因素。通过合理规划和采用科学的建设策略,能够建设出有效的防火阻隔带,提高森林草原的防火能力。同时,加强防火阻隔带的后期维护管理,确保其长期发挥防火作用,对于保护森林草原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工作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技术,进一步完善森林草原防火阻隔带的规划和建设体系,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惠敏,陈丽.新形势下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建设[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5,38(1):2.

[2]金国瑞.新形势下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建设[J].乡村科技,2020(7):2.

[3]张生年.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建设解析[J].南方农业,2020,14(18):2.

[4]屈陆军,孙宏伟.阿鲁科尔沁旗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建设构想[J].内蒙古林业,20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