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数据环境下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强化路径抉择与策略构建

作者

汤莉梅

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义津镇人民政府 246700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全面到来,数据已然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基层统计作为国家统计体系的基石,其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宏观决策的科学性与精准性。高质量的基层统计数据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为政策制定、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然而,在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与数据量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基层统计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如何有效强化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已成为当前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大数据时代基层统计工作现状剖析

大数据时代,基层统计工作面临复杂局面。在机构与人员配置上,基层统计机构设置参差不齐,部分地区虽有独立机构与设备,但多数基层单位统计职能模糊,常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基层专职统计人员匮乏,村级统计多由村干部兼管,专业素养不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统计人员流动性高,严重影响工作连续性。数据采集与处理方式方面,传统人工填报及简单电子表格收集数据的模式效率低下、易出错,虽部分引入信息化手段,却存在数据来源分散、格式不统一问题;数据处理仍依赖传统软件,难以应对海量复杂数据。此外,社会统计意识淡薄,企业配合度低,虚报瞒报频发,个体工商户抵触统计调查;新兴业态兴起,统计标准难适配,且基层统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对专业与技术的双重要求。

三、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数据准确性问题

基层统计人员对统计指标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数据计算错误。一些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账目管理混乱,原始凭证缺失,使得统计人员在填报数据时缺乏可靠依据,只能进行估算,从而造成数据偏差。部分企业为获取政策扶持或逃避税收,故意篡改统计数据,人为干扰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2 数据完整性问题

基层统计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统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等因素,会导致统计数据原始资料缺失。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规范的财务记录习惯,农业生产数据的原始记录往往不完整,影响统计数据的完整性。部分基层统计部门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存在统计指标遗漏的情况。对于新兴行业,由于缺乏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难以全面收集相关数据。

3.3 数据时效性问题

大数据的快速产生和传输,对统计数据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基层统计部门数据发布和评估反馈周期过长,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经济数据无法及时发布,导致数据失去时效性,难以满足决策需求。统计数据处理流程繁琐,涉及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延误,都会影响数据产出的及时性。

四、大数据环境下强化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路径抉择

4.1 数据采集标准化

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和流程,是保障数据质量的基础。在制定标准化规范时,需综合考虑数据采集对象、范围、频次等要素,明确规定各类数据采集的具体指标、时间节点和频率,并对数据采集方法、字段定义、填报要求等进行统一规范,使数据采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推广数据采集标准化,需要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基层统计人员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掌握标准化操作方法。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监测机制,对数据采集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数据采集过程中的问题。

4.2 构建质量管理体系

构建科学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和发布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和指标体系,设定数据准确率、完整率、及时率等评估指标,对基层统计数据进行量化评估。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规范和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责任和管理权限。推动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需要获得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将质量管理纳入决策层面。加强对数据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专业水平和质量意识。

4.3 技术手段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海量基层统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和不一致之处。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消除数据冗余和错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质量监测中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借助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能够自动识别数据错误和缺失,减少人工干预带来的误差。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用于保障数据安全,防范数据泄露和篡改等安全风险。

4.4 人才培养

基层统计工作需要既懂统计专业知识,又具备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学术讲座等方式,提升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内容涵盖统计理论、大数据分析技术、统计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工作表现优异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为其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和职业发展机会。

五、大数据环境下强化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策略构建

5.1 建立健全基层统计制度

完善统计法律法规,明确统计数据造假的法律责任,加大对虚报、瞒报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力的法律威慑。建立数据质量追溯制度,一旦出现数据质量问题,能够快速追溯到数据采集、处理的各个环节,明确责任主体。针对新兴业态,制定专门的统计制度和标准,规范新兴行业的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全面、准确地反映行业发展实际情况。

5.2 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大对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和安全。推广应用先进的统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的一体化管理,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为基层统计工作提供更丰富的数据资源,拓宽数据来源渠道。

5.3 强化部门协作与沟通

基层统计部门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的协作机制,共同开展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通过与工商、税务等部门合作,获取企业注册登记、纳税等信息,与统计数据相互印证,提高数据质量。加强与上级统计部门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统计制度改革的新要求和新动态,确保基层统计工作与上级要求保持一致。同时,积极向上级部门反馈基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上级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六、结语

在大数据环境下,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数据采集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技术手段创新应用和人才培养等路径,以及建立健全基层统计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部门协作与沟通等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基层统计数据在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显著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艳艳.大数据环境下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商界,2025,(02):146-147.

[2] 许莉.大数据背景下乡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优化分析尝试[J].中国产经,2024,(22):107-109.

[3] 岳瑞丽.论大数据时代基层统计工作如何发挥参谋助手作用[J].销售与管理,2024,(1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