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作者

王宏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068451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数学课程面临着适应工作过程需求的改革挑战。本文深入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分析其必要性、目标与实施路径。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揭示课程改革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作用,为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数学;工作过程;课程改革

引言

在职业教育领域,数学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高职数学课程往往与实际工作过程脱节,难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系统性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数学应用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目标与原则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其知识与技能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职业场景的能力。课程内容应围绕职业岗位需求,精选与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模块,如函数模型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概率统计在质量检测中的运用等。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这种目标定位不仅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更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二)课程改革的原则

实用性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原则。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实际职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确保学生所学知识能够直接应用于工作场景。例如,在机械制造专业中,数学课程应重点围绕几何建模、误差分析等实际应用展开;在财经专业中,则应突出函数模型、统计分析等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真实案例和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切实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尽管实用性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导向,但系统性原则同样不可忽视。高职数学课程应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并理解其内在逻辑关系。课程内容应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组织,形成有机整体。例如,在学习概率统计时,学生需要先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再学习如何将其应用于数据分析和质量控制。这种系统性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为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提供支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内容的重构

课程内容应紧密围绕实际工作过程展开,选择与职业岗位需求高度相关的数学知识模块。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提取其中的数学知识点,并按照工作流程进行组织。例如,在机电类专业中,围绕自动化生产线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任务,选取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数学知识,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内容选择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将数学知识融入具体的职业情境,构建情境化的数学知识体系。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工程问题或职业任务。例如,在财经类专业中,将微积分知识应用于成本分析与利润预测,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项目式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方法。教师设计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建筑工程专业中,设计一个“建筑结构设计优化”项目,学生需要运用函数模型、优化算法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项目式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的职业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教师从行业实践中筛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数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数据分析专业中,引入企业市场调研案例,学生运用概率统计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案例教学法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其职业思维和实践能力。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录制教学视频,将知识传授环节前置,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践和项目操作,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计算机专业中,教师录制关于算法优化的视频,学生课前学习相关知识,课堂上通过编程实践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算法的应用。翻转课堂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评价体系的优化

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完成情况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终结性评价则通过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例如,在课程结束时,学生需要完成一个综合性的项目任务,结合平时表现和项目成绩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其全面发展。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引入教师、学生、企业导师等多方评价主体。教师评价侧重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态度;学生评价通过互评和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企业导师评价则从职业能力角度,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书面考试、项目报告、小组展示、实践操作等,通过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评价体系的优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一改革不仅有助于解决传统高职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也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瑜.浅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数学课程建设[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2,(04):41-43.

[2]王琨.高职建筑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43-44.

[3]李娟,姚小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方案探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30(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