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兴安岭地区林下经济与旅游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作者

郭大双

大兴安岭技师学院

一、引言与背景分析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宝库。随着“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和林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木材采伐经济已难以为继,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林区职工增收致富的关键路径。

林下经济(如林下种植中草药、食用菌,林下养殖蜜蜂、特色畜禽,林产品采集与加工)与旅游产业(如森林生态观光、康养度假、研学旅游、冰雪体验)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二者融合发展,可以形成“以旅促林、以林兴旅”的良性循环。然而,这种融合发展的核心瓶颈在于人才。当前既懂林业技术又懂旅游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严重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因此,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振兴至关重要。

二、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 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需求:单纯的林业工作者不了解市场需求和旅游服务规范,而传统的旅游从业者又不掌握林下资源的特性、可持续利用知识和生态保护要求。复合型人才是连接两大产业、实现“1+1>2”效应的桥梁。

2. 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所在:只有复合型人才才能深度挖掘林下产品的文化、生态和体验价值,将其设计成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体验项目和研学课程,从而大幅提升产业附加值。

3.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保障:复合型人才具备更强的生态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确保经济活动不逾越生态红线。

三、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 教育体系脱节:本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单一,农林院校偏重生产技术,旅游院校偏重服务管理,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存在缺陷。

2. 实践平台欠缺:人才培养多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缺乏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的深度合作,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产业融合实践体验。

3. 培训内容滞后:针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多为单一技能提升(如单纯的种植技术或导游服务),缺乏针对“林下产品旅游化包装”、“生态体验课程设计”等融合性内容的培训。

4. 人才流失严重:林区工作环境相对艰苦,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与大城市相比有差距,导致“引不来、留不住”高素质人才。

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政校企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共育的培养模式。

(一)培养主体协同化

政府主导:制定专项人才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院校主育:(本地职业学院、技师学院)

学科交叉:开设“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与管理”等交叉学科专业或方向班。

课程重构:构建“通识课程(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 + 专业核心课程(林学基础、旅游管理) + 融合模块课程(林特产品电商、自然教育导览)”的课程体系。

企业主用:(林业局、旅游公司、深加工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提供学徒制岗位,优先录用毕业生。

科研支撑:(科技局、农林科学院等科研机构)

提供最新技术成果、行业标准和专家资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

(二)培养对象多元化

1.“雏鹰计划”:针对在校学生,通过订单班、新型学徒制等形式,进行系统化、前置化培养。

2.“飞鹰计划”:针对现有产业从业人员(林业职工、导游、农家乐业主),开展“技能+”“管理+”的转型提升培训,使其成为复合型骨干。

3.“头鹰计划”:针对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开展高端研修,聚焦商业模式创新、品牌营销和产业链整合,培养产业领军人物。

(三)培养内容实战化

项目驱动教学: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如为某个林场设计一条融合林下采摘、加工体验、森林康养的旅游线路),让学生团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

案例库建设:收集国内外林下经济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沉浸式教学。

数字化技能融入:加强电商直播、短视频营销、智慧旅游管理等数字技能的培训,帮助人才开拓线上市场。

(四)培养方式多样化

“线上线下”结合: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理论教学,线下深入林区进行实践操作。

“请进来、走出去”:聘请国内专家和成功企业家授课;组织学员到国内先进地区(如福建、浙江等地)考察学习。

以赛促学:举办林下经济产品创新大赛、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等,激发创新活力,发掘优秀人才。

五、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

1. 启动示范项目:选择 1-2 个基础较好的林业局或县区,建立“林下经济与旅游融合人才培养示范区”,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2. 建立认证体系: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开发“森林生态导游”、“林特产品体验师”等新职业资格认证,提升人才的专业性和社会认可度。

3. 强化政策激励:对于人才:提供安家费、购房补贴、创业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建立“绿色通道”解决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问题。对于企业: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吸纳复合型人才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专项奖励。

4. 打造人才社群:建立人才数据库和交流平台,促进知识共享、经验交流和业务合作,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六、结论

大兴安岭地区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人才。构建一套由政府引导、院校和企业共同主导、面向多元对象、注重实战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破解当前人才瓶颈的必然选择。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培养一大批“知林业、懂旅游、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必将为大兴安岭的林下经济与旅游产业注入强大动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价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