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策略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研究
李刚玲
重庆市万州区余家中心小学 404046
摘要: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本文深入探讨了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提问引导、合作学习等,并结合案例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这些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提升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中段阅读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还直接影响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中段阅读教学策略,探索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教学现状入手,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践案例加以验证,以期为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首先,阅读理解能力的不足较为突出。中段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基本的阅读技巧,但在面对具有一定深度和复杂性的文本时,往往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意图以及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例如,在阅读一篇叙事性文章时,学生可能能够复述故事的大致情节,但对于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主题思想的提炼等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这种阅读理解能力的欠缺,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学习,也制约了其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其次,阅读兴趣的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部分学生对阅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阅读视为一种被动的学习任务,而非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这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运用以及阅读氛围的营造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单一也是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录和记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学生营造出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与文本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世界之中。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教师可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大潮的壮观景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阅读的代入感。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投入到阅读学习中。
(二)提问引导,培养阅读思维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阅读思维的关键。这些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
三、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中的应用
(一)案例分析
以《观潮》一课为例,运用前述教学策略展开教学。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片段,创设壮观的潮水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视频中潮水汹涌澎湃的画面,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为后续的阅读学习做好铺垫。
课堂上,教师提出“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的?”这一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如“‘人山人海’和‘人声鼎沸’这两个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等。随后,学生分组合作,围绕问题展开探讨,分享阅读感悟。一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游客观看大潮的场景,深化对文本中场景描写的理解;另一组则聚焦文本语言,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参与度高,积极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热烈。课后测试中,学生对文章的结构、重点词语的理解以及潮水的特点掌握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级。在阅读理解层面,学生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深入理解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描写手法;在阅读兴趣方面,学生主动查阅更多关于自然景观的资料和文章,拓宽了阅读视野;思维能力上,学生在作文中模仿运用《观潮》中的描写手法,生动地描写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展现出较强的思维迁移能力。
(二)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具体表现
通过创设情境与提问引导的方法,小学中段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从浅显的表面理解逐渐深入到文本的内在含义。他们能够迅速捕捉到文章的关键信息,理解较为复杂的句段,并且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以《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例,这是一篇适合小学中段学生阅读的课文。在情境与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够细致入微地分析蟋蟀红头的形象,理解它在牛肚子里的惊险经历以及所展现出的勇敢与智慧。学生们对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主题思想的升华进行了条理清晰的分析,其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情境创设与合作学习为阅读课堂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学生们在生动的故事情境、形象的动画展示中开启了他们的阅读之旅,而在小组讨论中,他们的思维相互碰撞,擦出了智慧的火花。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
结论
通过深入研究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策略,发现创设情境、提问引导、合作学习等策略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这些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金媛.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探究[J].文科爱好者,2024,(05):215-217.
[2]邓亚林.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N].山西科技报,2024-08-15(B06).
[3]翟海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与学生阅读能力提升[A]2023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学术座谈会论文集(三)[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