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刘俊彤 王婧 赵红梅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 610041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体育课程在民族高校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身体锻炼和技能传授,而是被赋予了更多思政教育功能。本文旨在探讨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意义、实践路径及成效,通过分析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研究发现,体育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关键字: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路径;爱国情怀

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如何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其中,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教育功能的多元化和深层次挖掘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民族高校,作为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更是承载着特殊的使命与责任。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交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体育课程这一独特的教育平台,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民族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提出,正是对这一挑战的积极回应,它旨在通过体育活动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动指南,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此外,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对于民族高校而言,还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民族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的民族背景和文化传统,体育课程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锅庄舞等,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在运动中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

在当前民族高校的教育实践中,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民族高校开始重视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尝试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体育课程设计中,许多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观念,这些元素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一些民族高校还结合自身的民族特色,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既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政教育。

另一方面,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首先,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对于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和评估则相对缺乏。这导致一些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忽视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或者即使有所涉及,也难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引导。其次,由于体育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如何将这些特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力量,也是当前体育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然而,尽管存在一些困难,但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在民族高校中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思政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民族高校开始探索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例如,通过引入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思政教育的内容;同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元素纳入体育课程的评价范畴,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课程思政教育。

二、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在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中,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首要任务。体育课程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如同宝藏般等待我们去发掘和利用。

体育课程中的拼搏精神和毅力品质是思政教育的宝贵财富。无论是田径赛场上的坚持冲刺,还是球类比赛中的逆转取胜,都需要学生具备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思政教育中强调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自强不息品质的具体体现。通过体育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中深刻体会这些品质的内涵,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体育课程中的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也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集体项目中,学生需要学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为团队的胜利而努力。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民族高校中,这种精神更是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思政主题紧密相连,成为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程中的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观念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遵守比赛规则,尊重对手和裁判,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参与竞争。这种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民族高校应加强对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方面,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对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尝试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探索出更多有效的实践路径和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等形式,将思政教育元素与体育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

(二)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在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技能传授和身体锻炼,而忽视了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元素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使体育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情境教学法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拟特定的情境,如团队比赛、体育竞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思政教育的内涵。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田径比赛中,教师可以强调坚持不懈、勇于挑战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拼搏意识和自我超越的勇气。通过情境教学法,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领悟思政教育的真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项目式学习也是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如户外拓展、攀岩等,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挑战自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通过科技手段模拟真实的体育场景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体育训练和思政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还能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和学习思政教育的内容。

(三)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在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构建一个科学、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是确保教育质量、推动持续改进的重要保障。这一评价体系旨在全面评估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实施效果,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进而为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体系应涵盖多维度指标。除了传统的体育技能测试外,还应增加对学生在思政方面的表现评估,如团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规则遵守情况、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等。这些软性指标的引入,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成效,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评价主体应多元化。除了体育教师外,还应鼓励学生自评、互评,甚至邀请校外专家、家长等参与评价,形成多方参与、共同监督的评价机制。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更加客观公正,也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促进自我反思与成长。

最后,评价结果的应用应导向积极。评价结果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更是指导后续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民族高校应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同时,通过表彰优秀、激励后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与展望

近年来,民族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民族文化认同感,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强健体魄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中,民族高校注重将思政教育元素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和项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使他们在参与中学会了尊重他人、理解多元文化,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民族高校还充分利用体育课程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龙舟、民族舞蹈等,将民族文化融入体育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将民族文化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做法,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展望未来,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思政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民族高校应继续探索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政素养。同时,还应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大数据等,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束语:

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四川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批准号,2024SEED03007

参考文献:

[1]李凤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例[J].体育视野,2022,(13):137-139.

[2]于海燕.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3(01):73-76.

[3]许翔云.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J].体育视野,2021,(0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