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师生共同课堂的问题生成与解决策略

作者

陈以勒

厦门市集美区新亭小学

引言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课堂互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尤其在数学教学中,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成为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师生共同课堂,生成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成为提升课堂效率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本文旨在探索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生成问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生成的必要性与现状

1.问题生成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培养。问题生成是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思考深度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数字、公式、定理中发现规律,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欲望。问题生成的核心在于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过程中进行多角度思考,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课堂思维的引导者。通过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脉络。比如,在讲解“分数加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1/2+1/3=?”的形式上,而应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如果一块蛋糕被分成了两种不同大小的份,你怎样才能分出一半?”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提升他们对分数加法规则的理解。问题生成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当问题具备挑战性时,学生的解决过程就不再是机械的公式运用,而是独立的思维探索。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的多样解法,进而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从具体问题出发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生动和实际。

2.当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生成的现状

目前,许多小学数学课堂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主导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师通常根据课本内容设计问题,问题类型单一,难度较为固定,缺乏变化和挑战性。这样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往往只是完成题目,而没有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以“乘法应用题”为例,许多数学课堂仍旧使用标准化的题目,如“一个果园有多少棵树,每棵树结多少果?”学生只需要应用乘法计算,得到结果即可。在这种问题设置中,虽然可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但缺乏足够的思维挑战,学生只能按照公式步骤进行解答。教师并未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如何通过不同的情境来理解乘法的运用,或者如何将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进行结合和推理。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差异。在同一课堂上,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是“平均”化的,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问题可能太简单,缺乏挑战;而对于理解较慢的学生,问题可能过于复杂,难以理解。这种问题设计的不合理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也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

3.问题生成的挑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生成面临着多个挑战。教师不仅需要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有效问题,还需要确保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掌握核心知识。问题的设计往往陷入“重复”模式,许多问题形式相似,难度相同,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这种单一的问题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缺乏思维的挑战性。问题设计的难度分布不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做到问题的梯度设计,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设置层次分明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部分学生刚接触分数,对分母不同的分数加法存在认知障碍。教师如果直接给出混合运算题,可能会导致学生感到困惑,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适当的层次化问题设计,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挑战。教师在问题生成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需求。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如果仅仅依赖课本和标准化题目,而不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学生很难产生与数学学习的联系感。比如,设计一个关于购物的应用题,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提出与他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会大大增加。例如,设计题目时可以询问学生如何分配零花钱来买他们喜欢的商品,而不是单纯的数字运算。这种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增加问题的多样性和生活相关性。通过问题生成的优化,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互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二、师生共同课堂中问题生成与解决的策略

1.通常是问题的设计者,学生只是问题的解答者。师生共同创造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问题,既能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数学应用题”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某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帮助他们共同设计问题。教师提出:“在我们班里,如果每个人都带3 个苹果,大家一共带了多少个苹果?”这一问题最初是教师设计的。随后,教师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类似的问题。学生们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如果班里每个人都带了2 根橡皮筋,总共有多少根橡皮筋?”这样的问题。这种互动式问题生成,使得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这种师生共同创造问题的策略,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多角度理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对问题的多样化思考方式。问题不再是单一的计算题,而是充满情境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问题设计,注重问题的多样性与难度梯度

在师生共同课堂中,问题的设计需要注重多样性和难度的梯度。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存在差异,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难度范围内进行思考和解答。

问题设计的多样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难度梯度的合理安排有助于学生逐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长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多个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一概念。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计算题,如“长 5 厘米,宽 3 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对于基础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综合性问题,如“如果你有一个长 5 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长6 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总和是多少?”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实际应用题,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实际意义。例如:“如果你要铺设一个5 厘米长,3 厘米宽的花坛,应该使用多少块相同大小的砖块?”

3.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提升问题解决效果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独立活动,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在师生共同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经验分享。以“分数加法”这一知识点为例,在一堂小学生数学课上,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 人。教师设计了一个实际应用问题:“如果一块蛋糕被分成了3 等份,每份是1/3,又分成了5 等份,每份是1/5,如何计算两份蛋糕的总量?”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虽然问题看似复杂,但通过分数的通分和加法,他们能够解决问题。每组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不同的解答方式,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三、师生共同课堂问题生成与解决策略的实施与效果

1.策略实施中的具体步骤

在实施问题生成与解决策略时,教师需要明确每个环节的具体目标和方法。首先,教师需要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入手,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根据这些信息,教师可以设计适合学生的课堂活动和问题生成环节。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设计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应只关注课堂问题的答案,而是要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反思。在某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在讲解“分数乘法”时,采用了“合作探究法”。课堂开始,教师首先介绍分数乘法的基本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果小明每天跑步5 公里,跑了3 天,他跑了多少公里?”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利用分数乘法计算出结果。随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类似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这一环节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分数乘法的理解,还促使他们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2.案例分析:师生共同生成与解决问题的实践

以“整数的四则运算”这一知识点为例,某小学通过师生共同生成问题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展示几个基础的四则运算问题,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接下来,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设计与四则运算相关的问题。学生们纷纷提出了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如:“如果一袋米重5 千克,三袋米重多少千克?”“如果一本书有300 页,小明每天读50 页,几天能读完?”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涵盖了四则运算的基本应用,还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在问题解决环节,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进行解答。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巡视各组,及时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思维,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3.策略实施效果的评估

实施师生共同课堂问题生成与解决策略后,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课堂参与度和反馈的综合评估,发现该策略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动力。在某小学进行的课堂观察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更加自信和主动。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知识源”,学生在问题生成和解决的过程中,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在学生反馈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示,课堂上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能将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数学变得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在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相互帮助,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通过集体的智慧,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高效,且能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

结论

师生共同课堂中的问题生成与解决策略,为传统的数学教学带来了创新的变革。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课堂中的问题不再是单纯由教师设计的知识点检验题,而是充满情境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实际问题。这种策略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增强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问题生成不仅仅是对数学概念的巩固,更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最终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适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解题思路,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解题信心。案例分析和课堂反馈表明,这一策略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兴趣与综合素养。学生通过参与问题设计和解决,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能够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升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朱晓鸣. (2018).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生成与教学策略探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 38(12), 45-48.

[2]王俊英. (2019). 《师生共同课堂模式下的数学问题生成与解决策略》. 基础教育研究, 42(6), 72-75.

[3]高洁. (2020).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多样性与梯度化策略》. 数学教育研究, 34(4), 81-84.

[4]陈燕. (2017).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 教育与教学, 43(8),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