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营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措施

作者

张玉祥 刘丽美

突泉县林草局 内蒙古 137500

一、营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的意义

(一)提高林木成活率

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林木资源的更新能力、森林覆盖率的提升速度以及生态功能的实现程度。在实际操作中,林业管理者应根据地区气候、土壤性质与水源条件,科学划分造林区域,选择与当地生态条件相匹配的优良树种,并采用适宜的育苗和种植方式。合理的栽植季节选择、地块整地、种植密度控制和苗木质量筛选,均对苗木成活具有显著影响。在苗木种植完成后,后期管护措施的及时落实也十分关键。管理人员应定期对造林地进行除草、施肥、浇水等养护作业,尤其在干旱或寒冷季节,更需采取遮阴、保温或抗旱手段,以减少自然条件对成活率的冲击。应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与预防,及时采取物理、生物或化学手段进行处理,避免幼苗大面积死亡[1]。营造林技术与森林管护的协同实施,能够构建稳定的生态循环系统,提高林木在生长初期的存活能力,为后续的森林经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避免资源浪费

造林失败往往源于前期规划不严谨、技术应用不到位或后续管护机制缺失。林业工作者应在营造林开始前开展系统的林地调查与环境评估,准确掌握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气候状况和土壤养分状况。基于这些基础数据,科学选择树种与栽培方式,并设置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区域布局,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种苗的利用率和土地的承载效率。在实际作业中,应选用健康、无病虫害的优质苗木,确保其在移栽过程中根系完整、无机械损伤。同时,应落实规范的栽植操作流程,防止人为失误造成苗木死亡。在森林经营过程中,还需安排定期巡查制度,发现缺苗及时补植,防止局部林地退化。同时,应建立灾害预警与应急机制,对火灾、干旱、病虫害等常见灾害加强应对能力。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得到显著提高,避免重复投资与自然资源的浪费。

(三)保护生态环境

森林具备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固碳释氧、防风固沙等多种生态功能,在调节区域气候、防控自然灾害和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开展营造林工作,是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扩大森林覆盖率的有效手段。在实际营林过程中,林业工作者应根据区域生态目标和功能定位,科学确定林种和林分结构,避免单一树种造林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混交林结构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抗病虫害和抗逆性,减少自然灾害对林地的破坏。后期的森林经营管护工作对生态保护同样关键。林区管理人员应加强对非法砍伐、偷伐及过度放牧等行为的监管,维护林地的完整性和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应对林木生长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发现生长异常及时处理,防止林分退化。实施科学施肥、合理修枝、及时清除可燃物等措施,也有助于降低森林火灾的风险。营造林与管护工作的高效融合,将持续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巩固生态安全屏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二、常见的营造林技术

(一)植苗技术

林业工作者在实施植苗作业前,应根据造林区域的气候特征、海拔高度、土壤酸碱度和水分条件,科学选配适应性强、抗逆能力高的树种。苗木必须具备根系发达、无病虫害、顶芽饱满等生长优势。实际栽植过程中,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控制穴位间距、挖穴深度和栽植角度,确保根系自然舒展并紧密接触土壤,避免“ 悬根” 或“ 窝根” 现象。植后压实土壤并立即浇水,增强苗木与土壤的结合。在高温干旱或强风多雨地区,需配合使用遮阴网、保湿膜、滴灌系统等现代辅助设施,以增加苗木的成活概率[2]。植苗技术实施科学与否,直接决定林木早期生长的稳定性与林分结构的合理性,是森林健康建设的起点。

(二)分生造林技术

林业技术人员可选用生长旺盛、性状优良的母株,通过扦插、压条、嫁接等方式获得具有相同遗传特征的后代植株。扦插适用于杨树、柳树等水分需求高的树种,嫁接常用于果用林或特种经济林的快速改良。该方法不仅保证了树木的生长一致性,还显著缩短了繁育周期,提高了造林效率。在盐碱地、沙地等传统种植成活率低的区域,分生造林技术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和抗逆性。为了提高繁殖成功率,技术人员需精确控制切段长度、插入深度、湿度条件和病害防控措施。分生造林作为一种高效、定向的营林手段,为现代林业的精细化管理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森林经营管护的措施

(一)强化队伍建设

当前,部分地区的林业管理面临人员配备不足、技术能力不均衡等问题,导致管护工作难以深入开展。为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林业主管部门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技术技能提升课程,普及最新的林业科学知识和管理理念。培训内容应涵盖林木病虫害识别、防治技术,森林防火常识以及环境保护法规。引入现代科技设备成为提升管护效率的重要手段[3]。无人机巡查技术能够快速覆盖大面积林区,实现病害和火险的早期发现。远程监控系统和智能传感器设备为林木生长状况和环境变化提供实时数据支持,帮助技术人员科学决策。与此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对工作积极、成效显著的人员给予奖励,对失职懈怠者严格问责。强化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敬业精神。高素质的专业管护队伍不仅能够有效防范各类森林风险,还能为生态建设注入持续动力,推动林业事业健康发展。

(二)建立森林管护责任制

林区管理部门应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广泛的林区划分为多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设定专门的责任人,做到责任清晰、权责对等。网格负责人须对所属区域的林木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安全隐患负全面责任。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林木,管护计划应科学细化,包括定期巡查、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枯死木清理及火灾防控等具体内容。巡查频率和技术手段需根据林区生态环境及风险等级动态调整。管护工作应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通过建立村林联防机制,将当地村民纳入森林保护体系,增强基层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推广公益护林员制度,发动志愿者队伍协助日常巡护,形成多方联动的森林保护网络。社会监督和群众参与不仅能够弥补专业队伍的人力不足,还能促进公众环境保护责任感的培养。完善责任制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构筑全民护林的新格局,有效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经营水平。

四、结论

营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支柱。科学的营造林不仅能提高林木成活率、优化森林结构,还能有效推动生态恢复和绿化建设;而系统的经营管护措施,则能延续造林成果,保障森林资源的长效利用。两者协同并进,构成了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路径。

参考文献

[1]张万福,唐佐明,刘永洪.营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措施[J].新农 民,2025,(14):91-92.

[2]万静.新时期营造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策略[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4,53(05):122-124.

[3]陈岭.营造林质量提高措施研究[J].种子科技,2020,38(19):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