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综合自动气象观测技术思考与探究

作者

赵跃

山西省兴县气象局 山西省 吕梁市 033600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和科研的基石 其发展历程始终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连。早期的气象观测主要依赖人工进行,观测频次低、站点稀疏、 系统。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兴起催生了 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等)的连续观测能力, 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地面观测网络。因此,深入思考和系统探究综合自动气象观测技术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系统架构及其应用潜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综合自动气象观测技术的概述

(一)概念核心与目标导向

综合自动气象观测技术指的是将多种原理不同、分布各异的气象观测设备与平台,通过现代信息通信和数据处理手段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旨在突破单一观测手段固有的时空尺度、要素覆盖或精度限制,从而实现对大气状态与环境参数更全面、更精细、更动态监测的一种系统性技术途径。其根本目的在于克服传统孤立系统或单点观测在空间代表性、时间连续性及要素完备性方面的不足,核心目标在于打破“信息壁垒”,整合地面固定站点、高空探测平台、各类地基/空基遥感设备(如天气雷达、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以及气象卫星)的观测能力,形成统一协调的观测网络,力求构建一个具备强协同性、高覆盖率、多要素同步获取能力的现代化气象信息采集体系,为气象预报预警、气候监测研究以及相关行业服务提供更加坚实的数据基础[1]。

(二)多源平台的协同耦合

该技术体系的核心特征表现为其高度集成性与平台化,其构成并非单一设备的简单堆砌,而是基于业务需求和科学目标,将运行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多元化自动 台进行有效组织与互联。基础层通常包含广泛分布的地面自动气象站网,负责近地层关 降水、日照、能见度等)的连续实时获取。综合观测技术的有效性,关键在于 与协同,通过标准化的接口协议、统一的数据格式规范以及可靠通信链路的支撑, 孤立 的数据源能够被统 调度与有效利用,共同服务于对复杂大气系统的精细刻画。

(三)支撑技术与流程驱动

三、实现综合观测效能的技术基础涵盖多个关键环节,首先是高度自动化数据获取能力,依赖先进的传感技术对复杂环境变量的稳定可靠探测,以及设备自身的状态自检与远程维护功能保障数据的连续性与可用性。其次是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技术,无论通过有线网络、无线公网、卫星通信或专有微波链路,都需要确保在复杂天气条件下海量观测信息(特别是雷达图像、卫星资料)能快速、安全、准确地汇集至数据处理中心,此过程持续提升观测系统对大气状态描述的完整性和确定性,为后续的应用服务提供经过深度加工的价值信息。

四、综合自动气象观测技术的合理应用策(一)顶层规划与标准化建设

综合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有效应用必须建立在科学严谨的顶层规划基础上,决策者需根据区域气象特征、服务需求和技术条件,系统性地部署多平台观测设备,避免资源冗余或覆盖盲区,强调站点布局的合理性既要满足空间密度需求,也要考虑地形地貌对观测代表性的影响。同时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体系至关重要,涵盖传感器计量检定规程、数据采集传输协议、设备接口标准以及系统维护流程,确保不同时期建设、不同类型厂商提供的设备能够无缝集成并保持观测数据的一致性、可比性。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开放接口为后续多源数据融合打下基础,也是实现系统可扩展性与跨区域协作的必要条件,相关管理团队应定期审视标准的适用性并及时更新迭代以适应技术进步。

(二)平台互补选型与优化配置

充分理解各类观测平台的特性是合理配置的关键,在系统构建阶段需要深度评估不同探测手段的优势与适用范围,科学设计地面自动气象站网、地基遥感设备(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以及空基卫星观测的协同分工。例如地面站点以高时间分辨率获取近地层基础要素,天气雷达侧重中尺度强对流监测,卫星观测提供宏观天气系统演变信息,风廓线雷达补充大气垂直风场数据,微波辐射计强化温湿廓线连续监测。在实际部署中应考虑地理环境约束和技术经济性,避免高性能设备在低需求场景的过度配置,通过差异化能力部署形成低冗余、高覆盖、能力互补的多维立体观测架构,区域气象中心须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根据实际运行效果与服务需求持续调整优化设备组合与空间布局。

(三)智能质控与融合处理机制

建立数据流的智能化处理中枢是实现综合观测价值的技术核心,该环节需构建分层次、全流程的质量保障机制:原始数据采集端引入实时异常检测算法,自动识别传感器漂移、通讯干扰及环境因素引发的异常值;平台级数据应用前处理过程集成物理范围检验、时间一致性检验及多站点空间一致性检验,生成带有质量标识码的数据集。在数据融合层面应研发适配本地特征的多源数据同化框架,解决异源数据在时空分辨率、精度特性及代表性尺度差异上的协同难题,结合数值模式背景场与统计学优化算法,将离散的点观测、雷达体扫资料及卫星反演产品融合为时空连续、要素完备且物理协调的综合分析场,所有处理模块需具备可追溯性,确保质量控制与融合算法的透明、可解释,处理流程工程师需定期校验算法的有效性并进行动态优化。

(四)技术素养提升与动态运维体系

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高度依赖专业化技术保障,需要建立分层次、持续化的培训机制提升业务操作人员、维护工程师及数据分析师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重点强化其对新型传感器原理、数据处理流程、系统故障诊断等核心技能的理解与应用。运维策略方面要突破传统被动响应模式,构建基于设备健康状态监测的预测性维护体系,利用远程诊断技术实时跟踪设备运行参数与环境适应性数据,形成设备劣化趋势分析及故障风险预警能力,制定详细的预防性维护周期表与应急响应预案。建立完善的备品备件区域调配机制与专家会商技术支持网络,最大化压缩设备故障的响应时间与修复周期,保障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2]。

总结

综上所述,综合自动气象观测技术的演进与应用代表着现代气象观测体系发展的必然方向,其实质在于通过多源平台融合、智能数据治理与系统性工程管理突破传统观测手段的固有边界,构建兼具协同性、鲁棒性与延展性的新一代气象信息感知网络。综合自动气象观测能力的持续升级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自然延伸,更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服务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其最终效能将直接转化为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实际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刘红卫,杜喜. 浅析综合自动气象观测技术的实施要点 [J]. 农家参谋, 2017, (12): 113.

[2]闫茉. 综合自动气象观测技术要点分析 [J]. 农业与技术, 2014, 34 (06):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