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印刀线识别及控制
卓孝共
福建鑫叶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26
摘要:刀线是凹印印刷中常见且长期困扰生产的工艺问题,在高速印刷中出现质量问题无法及时排查并处理会造成大量印刷废品,造成资源浪费及印刷成本的增加,因此应全面深入研究,掌握刀线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本文聚焦凹印刀线问题,深入剖析其形成原因,紧密关联刀线形态、规律与各形成因素,详细阐述识别方法、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旨在为印刷行业从业者提供有效解决凹印刀线问题的精准指导,有力提升印刷质量与生产效率。
关键词:凹印刀线、刀线原因分析、质量控制
引言:
刀线问题常困扰生产,影响印刷品质量与企业效益。深入研究刀线形成原因并制定系统排查处理流程至关重要,而精准把握刀线形态、规律与形成原因的内在关联是高效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刀线形成原因及关联特征
刀线是印刷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线状印刷缺陷,是指在印刷品上出现的与刮刀运行方向基本一致的、不规则的线条痕迹。它是由于刮刀和凹版滚筒之间的异常情况导致油墨转移异常而产生的。在油墨转移过程中,刮刀刮去凹版滚筒表面非图文部分油墨,在胶辊的压印作用下,印版网穴中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油墨转移。由于刮刀与印版接触不良,无法完整贴合,局部油墨刮除不均匀,造成少量多余油墨在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刀线。此外若刮刀刀刃有杂质附着时,杂质容易卡在刀刃与印版的接触部位。在刮刀刮除版面上多余油墨时,由于杂质的存在破坏了刮刀原本均匀的刮墨效果,使得在杂质所处位置及其周边区域油墨被过度刮去,进而在承印物上呈现出颜色较浅缺墨痕迹。
刀线形成与刮刀、印版、油墨、环境息息相关,根据刀线形成原因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刮刀相关因素
1、刮刀磨损
刮刀产生磨损的原因主要是刮刀与版辊之前存在坚硬的杂质,在刮刀往复动作中对刮刀造成损坏,同时连续生产达到一定印数时刮刀也会出现自然磨损(其中黑、白、金属、珠光、桃红,油墨颗粒较粗易伤刀)。
当刮刀出现磨损,刀刃会出现局部的凹陷或者不平整,磨损不均呈锯齿状。刮刀窜动时无法刮净非图文部分的油墨,多余的油墨被转移到承印物上,会形成刮刀窜动轨迹连续性拉线。(但印刷时刮刀不采用窜动的方式导致网墙与刮刀频繁刮蹭,造成刮刀刀刃磨损出现断崖式台阶,锋利刀刃刮伤印版,造成非图文部分吃墨,形成固定位置逐渐变深的持续性“拉线”。)
此时在版周方向易出现左右摆动随着刀窜动轨迹的连续性拉线,在连续印刷过程中,刀线位置和间距相对不稳定,在空白或图文处都有可能产生。
2、刮刀安装
当刮刀安装不平直时,微观上刮刀与版滚筒接触线呈倾斜或弯曲,压力分布不均,同时衬刀与刮刀存在缝隙,易造成杂质残留或漏墨,在印刷过程中,油墨从刮刀两端渗入刀背,在油墨转移过程中带入印版,形成拉线,。
刮刀安装不良形成的刀线特征主要为间歇性、前大后小彗星状扩散性刀线。
(二)印版因素
1、印版抛光不良
印版抛光不良时,边缘微小的毛刺影响刮刀与版滚筒之间的接触。当刮刀刮过图案边缘有凸起的毛刺时,无法将非图文部分的油墨刮除,形成固定位置起始端宽深、终止端窄浅的瞬间拉线。
2、印版镀层脱落
当版滚筒表面出现磨损后,其网穴的储墨和释墨性能就会受到影响。磨损产生的不平整区域会导致油墨在转移过程中分布不均匀。在印刷时,这些不均匀分布的油墨就会形成窄细状,与周围正常印刷区域形成明显的深度差的刀线。
(三)油墨因素
1、油墨杂质多(油墨颗粒、印版金属碎屑、纸粉)
在刮墨过程中,由于颗粒较大,易卡在刮刀上随着刮刀移动,导致过度刮去图文部分中油墨,网穴填墨不均匀造成油墨转移不均匀,使得该区域在承印物上出现缺墨的线状痕迹。
油墨转移不良刀线在图文部分且位置固定、走向规则、油墨厚度不一致。若出现在中间色,则下一色油墨将对这些刀线填充,刀线处出现下一色的油墨。油墨杂质可能随着印版不断转动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其它杂质(如金属)会持续造成固定位置的拉线。
2、油墨干燥过快
油墨干燥速度过快时易油墨在刮刀刀刃处干燥结膜,形成固体颗粒或结皮。不均匀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位置不固定,边缘不规则,线条表面有干燥结膜的光泽和纹理,颜色稍深于正常油墨区域且有类似 “拖尾” 现象的刀线。
二、凹印刀线排查处理流程
(一)准备工作:开机前检查印刷机刮刀压力调节系统、油墨循环系统、烘干装置等运行状态,确保参数正常、设备无故障隐患,记录初始参数,为后续排查对比提供基准。
(二)初步观察
发现刀线后在自然光或标准照明条件下,从不同角度观察刀线位置、走向、宽度、颜色、分布规律等特征,依据刀线形态初步判断所属类型。
(三)异常处置
确定刀线原因后,针对性的展开控制措施。
1、刮刀出现磨损时,需及时更换刮墨刀;刮刀安装不良,采取降速重新装刀或换刀,更换挡墨耳朵与刮刀间隙的塞布,吸附刮刀两侧油墨 ;当刀线相对集中且随着刮刀来回摆动时,微调刮刀角度、压力或使用溶剂喷刀刃堆积油墨。
2、印版抛光不良,存在毛刺时,不上墨使用80%的刮刀压力打磨0.5-1小时(部分设备转速慢,建议上墨打磨);或在高速空转印版,同时使用500目砂纸浸湿溶剂,左右来回打磨。可能因为操作不当砂掉入墨槽或砂纸掉入墨槽,打磨后仍间断性出现拉线,必须停机过滤油墨、清洗小车、墨槽等。
三、小结
本研究从油墨、印版、刮刀、纸张以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详细剖析了凹印刀线产生的复杂机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有效提升凹版印刷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为印刷企业减少因刀线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望未来,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市场对高品质印刷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凹印刀线问题的研究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一方面,可深入研究新型油墨、刮刀材料与印版镀层技术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材料创新从根源上解决刀线问题;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印刷过程监测与故障预警系统,实现对凹印刀线的实时监测与精准预测,提前采取预防措施,进一步提升印刷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