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育心、育新、育信”三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作者

李娜 李怡璇

山东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7 青岛工学院 山东青岛 266300

摘要: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待提升。本文基于“育心、育新、育信”的理念,提出一种三育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该模式以“育心”为基础,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创业动力。以“育新”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以“育信”为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追求。文章分析了这一模式的内涵、存在问题和实施路径,旨在为新时代背景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育心”;“育新”;“育信”;三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引言: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是国家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本文提出“育心、育新、育信”三育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如何从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精神塑造等维度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育心、育新、育信”三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

(一)“育心”潜移默化,点燃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

创新创业需要勇气和毅力。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才能激发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砥砺创新创业的意志品质。“育心”的核心是价值引领,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就业观,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和追求。日常思政教育、企业家精神培育、创业典型选树等都是“育心”的有效途径。

(二)“育新”以赛促学,锻造创新创业的核心能力

创新创业离不开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育新”即通过搭建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各类学科竞赛如“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等,都是“育新”的有力抓手。参与竞赛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技能、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过程。同时,竞赛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从“要我创新创业”到“我要创新创业”的根本转变。赛教融合、以赛促学,是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遵循的重要规律。

(三)“育信”文化育人,激活创新创业的精神力量

创新创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斗志。“育信”即注重发挥优秀创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创新自信和创业自信。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创业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创业家精神、创新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从优秀创业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各学科专业蕴含的创新创业因子,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专业发展中培育创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二、“育心、育新、育信”三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育心”: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够

当前高校在推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认识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其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教学案例陈旧、脱离实际,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其三,思政实践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聚焦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实践育人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其四,高校在选树创新创业典型方面的力度还不够,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育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重视实践育人。但是,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一方面,创新创业竞赛的设置不够丰富,参赛项目的针对性、实用性有待加强,部分竞赛流于形式,实践锻炼不足。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同时,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相对薄弱,大部分基地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培育孵化能力不强,难以为学生提供全过程、个性化的创业指导服务。此外,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健全,资源共享不充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实习实践渠道较为单一。

(三)“育信”:创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在创业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首要问题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业类通识课程数量偏少,且内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其次,创业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部分活动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对营造良好创业文化氛围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再次,创业文化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紧密,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等环节统筹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力度不够。最后,高校创业文化的品牌影响力不强,对外宣传和交流不足,难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创业文化建设。

三、“育心、育新、育信”三育融合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育心”:全方位开展思政教育,为创新创业夯实“根”与“魂”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需要思想引领和精神滋养[1]。“育心”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方向,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激发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同时,要创新教学形式,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通过微视频、情境剧、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实践育人实效性强,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升华思想境界。要广泛开展富有教育意义、体现时代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奋斗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三下乡”“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能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升华人生境界。创新创业典型报告会、优秀校友创业故事分享会,则能引导学生从身边榜样中汲取奋斗力量。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单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校各方协同配合。专业课教师要积极挖掘各自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行政管理人员要关注学生成长,在日常服务中做好思想引导。后勤保障人员要发挥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价值取向。只有凝聚全员合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格局,才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实现“育心”,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教育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在投身创新创业中践行初心使命[2]。“育心”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常抓不懈、持续发力,为创新创业教育打牢思想基础。

(二)“育新”: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创业项目成为人才培养的“大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新创业不能仅仅停留在头脑风暴、方案构思上,而要真正落到实处。“育新”的内涵是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强化创业意识、锤炼创业技能。这就要求开辟校内实验、社会实践、创业竞赛、企业实训等多渠道、接地气的实践路径,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创业实践中成长。

优化校内实践教学,让小实验打开大视野。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设开放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动手尝试各种方案。支持学生“自选题、自组队、自评价”,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创新思维。学校还可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基金,资助学生开展项目研究,为他们的创意点燃希望之光。

鼓励参加创业大赛,让项目历练成就创业梦。创新创业竞赛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试金石。学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级各类竞赛,让竞赛成为点燃学生创业激情的催化剂。要建立健全竞赛指导、项目培育等服务机制,为学生提供从创意到产品的全过程指导。对获奖项目,还要给予后续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参赛成果真正开花结果[3]。

打通校企合作通道,让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大课堂”。行业企业蕴藏着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学校要主动对接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让课堂延伸到企业一线。通过项目合作、订单培养,推动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聘请企业导师开展创业培训、指导创业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情境中感受创业魅力、积累创业经验。同时,对于前景好、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学校要通过创业园、孵化器等平台提供持续支持。出台优惠政策,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工作场地、设备设施等。完善全过程服务,做好从项目遴选、团队组建、产品研发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指导。要发挥校友企业家资源优势,邀请他们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实践育人是一条崎岖而又充满希望的道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学习和纸上谈兵,最终要通过项目实践来检验成效。唯有让创新的种子深植校园沃土,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成为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提质的强大引擎。

(三)“育信”:发挥优秀创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文化浸润中坚定创业自信

“育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升华。要让创新创业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必须注重弘扬优秀创业文化,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树立创业价值、坚定创业信心。这就要求高校把创业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

培育创业文化,要把创新创业基因植入大学文化血脉。创业文化既需要传承,又需要创新。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精神、校训校风、办学理念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在理念导向上凸显创新创业元素。要将创新创业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主题,设计推出一批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在润物无声中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校园网、新媒体等载体,广泛宣传创新创业成果和先进典型,在全校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塑造创业文化,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载体。创业文化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通过生动鲜活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来培育。学校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课,对接不同专业推出一批“X+创业”特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商业模式等基本知识。以学生社团为依托,遴选培育一批创新创业特色社团,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交流的平台。定期举办创业讲座、创业沙龙、创业大赛等活动,邀请优秀校友、创业导师现身说法,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创客文化、创业精神。同时,弘扬创业文化,要与专业教育相融相通。创业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专业实习实训等,在学以致用中培养创新意识。要聚焦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专业课程内容,将前沿创新成果、创业案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灵感。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要为学生创新创业预留空间[5]。高校唯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文化渗透影响学生创业价值追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青春校园迸发勃勃生机。

结语:“育心、育新、育信”三育融合模式,是新形势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次成功探索。“三育融合”绝非易事,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完善。高校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让创业活力竞相迸发。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推进“三育融合”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伟鹏.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融合发展与创新——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人民长江,2024,55(12):267-268.

[2]张金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及体系构建[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4,33(06):55-58.

[3]匡小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19):102-104.

[4]陆璐,王斯海,李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1):189-191.

[5]陈文丽,赵硕.大学生沉浸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J].人才资源开发,2023,(03):47-49.

用于课题:《“育心、育新、育信”三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结项(项目编号:FC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