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导学互动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

作者

陈江炜

安溪县参内中学 362400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初中数学导学互动课堂的构建策略。通过对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分析,阐述了构建导学互动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文章从明确教学目标、优化导学设计、加强互动环节三个主要方面提出构建策略,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互动课堂;构建策略;华东师大版

一、构建初中数学导学互动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传统的数学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导学互动课堂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通过互动交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例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的几何图形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互动讨论,自己动手制作几何模型,将抽象的图形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实物,这种方式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在导学互动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学内容,能够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可以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见解,拓宽思维视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以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的函数教学为例,通过教师的导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在互动中解决函数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导学互动课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数学知识水平,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例如,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设计探究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这一系列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数学导学互动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1.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教师在构建导学互动课堂时,首先要依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和华东师大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在各个阶段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材则是知识的具体载体。例如,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时,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要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其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就要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让学生熟练运用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面积问题、增长率问题等。

2.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除了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前期测试、课堂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比如,对于数学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班级,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可以适当提高难度,增加一些拓展性的内容,如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而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班级,则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将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和简单应用上。

(二)优化导学设计

设计导学问题 导学问题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层次感的问题。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我们如何验证这一结论?”这不仅能引发思考,还能激发探究热情。为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还可追问:“改变三角形形状,其内角和是否变化?如何用数学方法严格证明?”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定理本质。 提供多样化的导学资源 为支持自主学习,教师需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如教材、辅导资料及网络素材。在统计教学中,除教材案例外,可引入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图表供学生分析。此外,教师可制作微课视频讲解重点知识,如一次函数图像绘制方法,便于学生按需反复学习,从而加深理解、提升效率。

(三)加强互动环节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是导学互动课堂的重要形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合理分组,每组4-6人为宜,并明确成员分工,如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等。以初中数学概率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掷骰子或抽卡片开展实验。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有人负责操作实验,有人记录数据,还有人分析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学习,高效完成任务。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在课堂中不可或缺。教师需积极与学生沟通,及时解惑并引导思维。例如,在讲解数学难题时,可先让学生表达想法,再针对思路进行点拨和修正。此外,课堂提问和练习也是有效互动方式。提问时,问题难度需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基础薄弱者有机会作答,同时激发优秀学生的深入思考。如讲授分式方程时,可先问基本形式,再探讨增根的产生及检验方法,层层递进,提升学习效果。

三、初中数学导学互动课堂构建的案例分析

以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为例,探讨导学互动课堂的构建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勾股定理内涵,掌握其证明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问题。鉴于学生数学基础较好,进一步拓展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多种证明方式,了解勾股定理在建筑测量等实际领域的应用。 (二)优化导学设计 精心设计导学问题 教师首先提问:“直角三角形三边间是否存在特殊数量关系?”引发学生对勾股定理基本概念的思考。随后追问:“若直角边分别为3和4,斜边长度是多少?如何得出结果?”初步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思想。最后提出:“如何用数学方法严格证明勾股定理?”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此外,结合生活实例,如旗杆高度测量案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升学习兴趣与应用能力。

(三)加强互动环节

1. 小组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人。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讨论结果和思路,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小组的探究成果。各小组通过剪纸、拼图等方式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例如,有的小组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大正方形,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完成了探究任务。

2. 师生互动

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各个小组,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例如,当有学生对拼图过程中的面积计算存在疑问时,教师给予了详细的讲解。在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强调勾股定理的重点内容和证明思路。教师还通过课堂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如问学生勾股定理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等,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导学互动课堂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构建初中数学导学互动课堂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从明确教学目标、优化导学设计、加强互动环节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适合初中学生的导学互动课堂构建策略,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春记.“互联网+”信息反馈教学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