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班 “冬至包饺子” 节气课程中家园协同实施策略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研究

作者

聂美沙

习水县第一幼儿园 贵州 习水 564600

一、引言

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幼儿 发展需求的增长 课程逐渐成为学前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处于二十四节气中的一 民间文化的深厚根基,这句民间说法生动地揭示了冬至文化中包饺 阶段是其认知能力快速发展、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单纯 标,家园协同合作成为必然选择,本研究的受试对象为大班 作实施路径,探索如何通过家园合作助力幼儿深入理解冬至文化、提升实践能力 创造学前教育节气课程的实施典范。

二、“冬至包饺子” 节气课程中家园协同的必要

(一) 幼儿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幼儿在这些方面尚存在缺陷,普遍存在幼儿挑选食物的习惯,他们的食物认识仅限于口感,未深入理解食物的文化层面及其营养成分,就文化认知的范畴,因现代 转变,孩子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接触与认知较为有限。家长往往过分看重幼 承及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而幼儿园虽能通过集体教学引导幼儿接触传 实现持续的强化,借助“冬至包饺子”节气课程进行家园合作,家长可在家庭生 引导幼儿参与饺子制作、了解冬至文化,进而达成了家庭与幼儿园在饮食习惯与文化认知教育上的协同进步,助力孩子实现多方面成长。

(二)节气课程深度开展的必然要求

节气课程将认知、体验和实践等多维度教育要素融合在一起,针对大班的孩子而言,仅凭幼儿园的“冬至包饺子”主题活动,参与视频演示及制作简单手工项目,难以深入挖掘冬至节气的文化深层,也无法达成“知行合”的境界,家校协作对节气课程的教育环境和内容进行了拓展。家长可陪同幼儿前往市场选购饺子的食材,让孩子们直接体验冬至前夜市场的繁华景象,认识各种食材及其选购技巧;家长和幼儿一起进行饺子制作体验,历经拌面、调配馅料直到制成饺子的每个阶段,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亲子互动与传统文化的传递;幼儿园可安排一场冬至主题的集会,让孩子们分享他们的家庭活动成果,彼此分享制作饺子的经验与心得,实现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整合,深化节气课程的实施层次。

三、“冬至包饺子” 节气课程的家园协同模式构建

当前阶段以幼儿园为核心,联合家长及社区力量进行筹备活动,利用家长会、班级微信群等交流渠道,向家长全面介绍冬至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及冬至的起源、传统习俗及其在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关键地位,也阐释“冬至包饺子”课程活动的目标、实施流程及其深层含义。发布《冬至家庭共做饺子活动操作表》,从饺子历史、营养成分、安全措施及家庭包饺子的详细步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讲解,幼儿园与周边社区的超市及农贸市场达成了合作纽带,确定食材采买的地点与渠道,保证活动所需食材质量及供应稳定。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提前在家中尝试制作简单的饺子馅,使幼儿对食材加工的基本流程有初步体验,家长协助幼儿园搜集幼儿对包饺子活动的初始心态与期望,通过问卷、照片及小视频等形式向教师提交相关资料,作为后续活动个性化定制的基础参考。

四、优化家园协同模式与提升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对策(一)强化家长教育,提高参与积极性

针对部分家长参与的热情不高,幼儿园需着重进行家长教育,实施线上线下联合的操作,向家长深入解析冬至等节气的文化内涵,让家长领悟到节气课程在幼儿文化传承和全面发展中的关键意义,并就食物的营养搭配技巧进行授课,增强家长对幼儿饮食习惯培养的关心。从家长的实际工作与生活情况出发,开发多样化层面的亲子活动安排,时间较为充裕的家长群体,提倡家长积极参与包饺子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孩子动手制作饺子皮、探索各种馅料的组合;面对时间紧绷的家长们,可以设立一些简单的项目,与幼儿共享阅读冬至故事绘本、同步观看教学视频,归纳并保存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与认知,采取多样化任务设计,满足各式各样家长的需求,提高家长对活动的投入度。

(二)完善沟通机制,提升协同效率

鉴于家园间沟通存在的障碍,幼儿园应强化其沟通模式,对《家园协同活动指南》进行修订,教师需依据幼儿家庭活动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实施个性化的引导与评审,面对孩子们在包饺子时遇到的阻碍,教师迅速与家长进行交流,给出特定的应对之道;对那些表现出色的孩子,教师以表扬信及班级群展示等多样化方式激发幼儿及家长的参与热情,维持幼儿和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结论

“冬至包饺子” 节气课程作为学前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借助家庭与幼儿园的协作模式,使幼儿在多彩的学习环境中发展,有效达成了预设的课程目标,本研究所倡导的“三结合”家园协作模式,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在活动筹备、实施、巩固和评价四个阶段的协同努力,实现了节气文化与幼儿教育的完美结合。尽管目前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家长参与度不均、家园沟通不畅、社区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而且采取强化家长教育、改善沟通方法、深化社区合作的优化途径,大幅增强家园互动的成效,实现教育成效的最高水平,需要不断发掘家庭与节气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活动,扩大社会资源对幼儿节气教育的投入与合作,为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开辟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永健.“高校—幼儿园”协同模式下幼儿敏感期体能发展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5,15(21):153-156.

[2]陈冉,徐东.一核三阶:以园家社协同育人为依托开展农村流动幼儿家庭教育[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5,44(06):147-150.

[3]徐东,曾欣欣,汪成希.价值·契合·建构:幼儿劳动教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路径[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5(03):118-124.

[4]马俍.艺术高校结对帮扶双向协同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以教育部专项“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5,(07):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