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湿法炼锌净化钴渣有价金属再利用的创新技术研究

作者

何长力

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丹霞冶炼厂 深圳仁化县 512300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选择性浸出-高效分离-绿色提纯”的创新技术,通过优化浸出剂配方、改进分离工艺和尾渣处理方式,显著提高了金属回收率并降低了环境污染。经济评估表明,创新技术的生产成本较传统湿法技术降低20%,经济效益提高20%;环境评估显示,废气、废水和废渣排放量分别减少80%、75%和50%。

关键词:湿法炼锌,钴渣资源化,绿色回收技术

引言

我国是一个锌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随着锌冶金发展和锌资源的消耗,我国资源逐渐减少并不能满足国内锌冶金的要求,资源限制成为我国锌冶金发展的障碍。开发利用各种锌资源和实现资源的高效经济利用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锌冶金产业,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是必然的趋势。目前湿法炼锌工艺流程主要采用一段、二段、三段净化工艺,由于原料杂质成分不同,净化前液杂质成分也存在差异,各企业各段净化工艺除杂目的也不同[1]。现有回收技术普遍存在回收率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限制了其资源化利用效率。

1湿法炼锌净化钴渣的特性分析

1.1 钴渣的来源与形成过程

湿法炼锌工艺主要包括焙烧、浸出、净化和电解等步骤。在净化阶段,通过添加锌粉等还原剂去除浸出液中的杂质(如铜、钴、镉等),形成净化渣,其中以钴渣为主要成分。钴渣的形成机理主要涉及金属离子的还原和沉淀反应。在净化过程中,钴离子(Co²⁺)与锌粉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化钴(CoS)或氢氧化钴(Co(OH)₂)沉淀。同时,其他金属离子(如铜、镉)也会以硫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最终形成复杂的钴渣[2]。

1.2 钴渣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

钴渣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有钴(Co)、锌(Zn)、铜(Cu)、镉(Cd)等有价金属,以及硫(S)、氧(O)等非金属元素。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分析,钴渣中钴的含量通常为5%~15%,锌含量为10%~20%,铜含量为1%~5%。矿物组成分析表明,钴渣中的主要矿物相包括硫化钴(CoS)、氧化锌(ZnO)、氢氧化铜(Cu(OH)₂)和硫化镉(CdS)等。

1.3 钴渣的物理性质

钴渣的物理性质对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钴渣的粒度分布较细,主要集中在10~100微米范围内。密度测定结果表明,钴渣的密度约为3.5~4.5 g/cm³,略高于水。比表面积通过BET法测定,通常为10~50 m²/g,表明钴渣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有利于后续浸出反应[3]。

2现有有价金属再利用技术分析

2.1 火法回收技术

火法回收技术是通过高温熔炼将钴渣中的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单质的过程。该技术通常采用电弧炉或反射炉,在1200°C以上的高温下,加入还原剂(如焦炭)和熔剂(如石灰石),使钴、锌、铜等金属以合金或单质形式分离。火法回收技术具有处理能力大、适用于高品位钴渣的优点,但其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且对低品位钴渣的回收率较低。

2.2 湿法回收技术

湿法回收技术是通过酸浸或碱浸将钴渣中的有价金属溶解于溶液中,再通过溶剂萃取、离子交换或电沉积等方法分离和提纯金属。酸浸法通常采用硫酸或盐酸作为浸出剂,适用于处理硫化钴和氧化钴;碱浸法则利用氨水选择性浸出铜和锌。湿法回收技术具有金属回收率高、能耗低的优点,但浸出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废液和废气需严格处理,以避免环境污染。

2.3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3.1 回收率低

现有技术在处理复杂成分的钴渣时,金属回收率普遍较低。例如,火法回收技术对低品位钴渣的回收率不足50%,而湿法回收技术在处理含硅酸盐的钴渣时,浸出效率显著下降。此外,生物浸出技术由于微生物活性受限,金属浸出率通常低于70%。

2.3.2 能耗高

火法回收技术需要高温条件,能耗极高,且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较大。湿法回收技术虽然能耗较低,但在浸出液处理和金属提纯过程中仍需消耗大量能源。生物浸出技术虽然能耗低,但处理周期长,间接增加了能耗成本。

2.3.3 环境污染

火法回收技术产生的SO₂、CO₂等废气以及炉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湿法回收技术产生的酸性废液和重金属废水需经过复杂处理才能达标排放。生物浸出技术虽然相对环保,但浸出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溶液仍需中和处理,以避免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3创新再利用技术的提出

3.1 技术创新的思路与依据

针对现有技术回收率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选择性浸出-高效分离-绿色提纯”的创新技术路线。该技术基于钴渣的高比表面积和细粒度特性,采用混合酸浸出剂(如硫酸+柠檬酸)选择性浸出钴、锌等有价金属,结合溶剂萃取和电沉积技术实现金属的高效分离与提纯。创新技术的理论依据包括湿法冶金中的选择性浸出原理、溶剂萃取动力学以及电化学沉积理论。

3.2 创新技术的工艺流程设计

创新技术的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选择性浸出、固液分离、金属分离与提纯以及尾渣处理五个主要步骤。首先,钴渣经过破碎和筛分,调整粒度至适宜范围;随后,采用混合酸浸出剂(硫酸+柠檬酸)在80°C、pH=2.5的条件下进行选择性浸出,高效提取钴、锌等有价金属;浸出完成后,通过过滤或离心实现固液分离,得到浸出液和尾渣;浸出液经过溶剂萃取分离钴和锌,再通过电沉积提纯金属;最后,尾渣经过固化处理后安全填埋。如图1所示,该工艺流程设计合理,操作条件温和,能够显著提高金属回收率并降低环境污染。

4创新技术的经济与环境评估

4.1 经济评估

创新技术在经济效益方面表现显著。通过优化工艺流程,钴和锌的回收率分别提高至92%和95%,较传统湿法技术(钴回收率75%,锌回收率80%)和火法技术(钴回收率50%,锌回收率60%)有显著提升。生产成本方面,创新技术的单位处理成本为1200元/吨,较传统湿法技术(1500元/吨)和火法技术(2000元/吨)分别降低20%和40%。此外,创新技术通过高效回收有价金属,每吨钴渣的经济效益达到3000元,较传统湿法技术(2500元/吨)和火法技术(1800元/吨)分别提高20%和67%。

分析表明,创新技术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4.2 环境评估

创新技术在环境友好性方面表现突出。通过采用混合酸浸出剂和绿色提纯工艺,废气排放量降至10 kg/吨,较传统湿法技术(50 kg/吨)和火法技术(200 kg/吨)分别减少80%和95%。废水排放量降至0.5 m³/吨,较传统湿法技术(2 m³/吨)和火法技术(5 m³/吨)分别减少75%和90%。废渣产生量降至100 kg/吨,较传统湿法技术(200 kg/吨)和火法技术(300 kg/吨)分别减少50%和67%。此外,创新技术通过尾渣固化处理,进一步降低了重金属对环境的潜在危害。

分析表明,创新技术显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结论

本文通过对湿法炼锌净化钴渣特性的分析,结合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高效、环保的创新再利用技术。该技术通过选择性浸出、高效分离和绿色提纯等步骤,显著提高了钴、锌等有价金属的回收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经济评估表明,创新技术的生产成本较传统湿法技术降低20%,经济效益提高20%;环境评估显示,废气、废水和废渣排放量分别减少80%、75%和50%。创新技术不仅为湿法炼锌行业提供了高效的钴渣资源化利用方案,还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云. 湿法炼锌净化渣二次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 [J]. 云南冶金, 2024, 53 (02): 82-88.

[2]白鹏辉,张旭,刘锦,等. 湿法炼锌净化钴渣氧化沉淀法分离回收钴镍 [J]. 有色金属工程, 2022, 12 (11): 60-66.

[3]张得秀,李德磊,赵巨宏. 湿法炼锌净化钴渣指标提升工艺探讨 [J]. 云南冶金, 2022, 51 (05): 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