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大单元架构下诗歌教学 赋能文学素养培育路径探索
林莉莉
湛江市霞山区滨海学校 广东省湛江市 524008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伴随语文课程标准的更新,对学生文学素养培育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传统单篇课文教学模式下,知识传授碎片化,难以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以初中诗歌教学为例,单篇教学时,讲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仅围绕此诗中意象、情感、诗句含义展开,学生无法洞察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全貌,也难以把握唐代不同诗派间的区别。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强化单元整合性,为大单元教学提供了良好契机。大单元教学打破篇章界限,以主题、语文要素等为线索组织教学,非常契合学生深度学习需求,助力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意在探寻指向文学素养培育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有效策略。一方面,引领教师革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专业性。以往,教师可能按部就班逐篇授课,很少对单元内容深度整合。而大单元教学研究促使教师成为 “知识架构师”,将零散知识串联成有机整体。
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浸润文学经典,提升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等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与文学素养培育的关联剖析
(一)文学素养内涵解析
文学素养包含语言感知、文学知识积累、审美体验、创意表达等多个维度。学生精准理解词句含义,熟知古今中外文学体裁、流派,在阅读中感受文字之美、意境之美,并且能够通过写作、口语表达展现文学创造力,这些都是文学素养的体现。以学习初中诗歌《望岳》为例,学生不仅要明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字面意思,更要体会诗人杜甫青年时期的壮志豪情,以及诗句中蕴含的磅礴气势与哲理,这便是文学鉴赏素养的体现。
(二)大单元教学对文学素养培育的优势
1. 知识系统性构建:以“古代诗词”大单元为例,部编人教版教材将主题相近,如思乡、边塞等不同诗人、朝代的诗词编于同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能整合诗词格律、意象运用、风格流派等知识,让学生系统学习,避免单篇学习时孤立、零散的认知,形成完整的古代诗词知识架构。例如,将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思乡主题的诗词整合,学生能清晰看到不同体裁作品中,诗人借助“归雁”“夕阳”等不同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进而构建起思乡诗词的知识体系。
2. 深度学习促进:大单元教学设置复杂学习任务,如探究初中诗歌中“雁”意象的演变。学生需跨越多篇诗词,像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分析不同语境下“雁”的寓意,挖掘文化内涵,从多层面深度解读诗词,摆脱单纯的词句背诵与浅层理解,激发思维深度与广度,提升文学鉴赏力。
三、基于部编人教版教材的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一)单元整合设计:以“古代诗词”大单元为例
1. 教材内容重组:剖析部编人教版教材“古代诗词”单元编排,打破课序,依据诗词主题,如爱国情怀、山水田园等分类重组。对比同主题下不同诗人作品,如将杜甫《春望》与文天祥《过零丁洋》放在一起,探究二者在表达爱国情感上的异同;整合诗词注释、赏析资料,自制学习手册,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资源,强化知识关联。学生在对比中能发现,杜甫通过描写国都沦陷后的破败景象表达忧国忧民,文天祥则以回顾自身经历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
2. 目标分层设定:依据课程标准与学情,为“古代诗词”大单元分层定标。基础层要求学生掌握诗词生字词、背诵默写,理解大意;提升层引导品味意象、赏析语言特色;拓展层鼓励探究诗人创作风格成因、文化影响。以学习李清照词为例,基础层学生要读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内容,背诵全词;提升层则分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用词的灵动活泼,感受其婉约词风;拓展层探究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如北宋灭亡、丈夫早逝等对她创作风格从清新明快转向沉郁悲苦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创新
1. 情境化教学:构建“诗词大会”情境,模拟赛场环节。学生分组竞赛,开展诗词接龙、飞花令、意象解读抢答,在竞争氛围中深入理解诗词。在一次诗词接龙竞赛里,学生为了能接上带有“花”字的诗句,迅速回忆起《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众多初中所学诗词,对诗句理解也更深刻。引入古人雅集情境,学生扮古人吟诗、赏景、交流,沉浸诗意氛围,体会诗词社交、抒情功能,提升学习趣味与参与度。
2. 项目式学习:开展“诗意校园”项目,学生为校园景点配诗词解说词,包含景点特色描绘、适配诗词引用赏析。从诗词遴选、文案撰写到实地展示,全程自主。在为校园内的小亭子撰写解说词时,学生们选用了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并结合亭子周边绿树环绕、宁静优美的景色,阐述此句所传达的悠然自得心境,既深化对诗词的理解,又锻炼实践能力,实现文学知识迁移运用。
(三)学习评价优化
1. 过程性评价细化:全程记录学生“古代诗词”大单元学习表现。课堂观察参与讨论、发言质量;作业评定诗词赏析短文深度、创意;小组项目评估分工协作、成果创新性。在小组“诗意校园”展示中,评价成员诗词运用妥帖度、讲解感染力。如某小组在介绍校园花园时,引用了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动展现花园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在诗词运用上得到好评。
2. 多元化评价主体参与:以教师评价为主导,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互评。自评反思学习收获、困难;互评交流赏析观点、项目表现评价。互评诗词赏析作业时,学生相互借鉴思路,拓宽鉴赏视野。还可邀请家长参与诵读评价,家校合力,全方位促进学生文学素养成长。例如,在互评环节,学生A评价学生B对《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角度新颖,从画面构图美感深入分析,同时学生B也指出学生A对诗人情感把握不够精准,双方均有所收获。
四、结论
指向文学素养培育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是契合时代需求的探索。依托部编人教版教材,以“古代诗词”大单元为范例,通过整合设计、方法创新、评价优化,为学生营造深度文学学习场域。持续推进实践,将助力学生文学素养拔节生长,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迈向卓越,让语文课堂成为文学传承、素养培育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