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轻质混凝土在公路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

朱帆 唐飞

云南省公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为解决公路系统的路基沉降不均等情况,本文以某公路项目为例,对轻质混凝土开展研究,从生产、运送、浇筑等多个流程逐一梳理该材料的工艺方法,以此确保轻质混凝土的工艺效果。在施工后,分析轻质混凝土使用后的结构性能。在案例项目引入轻质混凝土,用以改善原有的斜坡路基各点沉降不均问题。施工完成后,结构测定发现:该项目斜坡路径各个位置的沉降在15-20mm以内,各处沉降差值控制在5mm以内,路基压实度d相比原有结构增强了10%,路基可用年限增多了10年。由此得出:轻质混凝土用于公路项目后,能够有效增强结构性能,切实改善路基沉降不均衡的情况。

关键词:轻质混凝土;运输;结构性能

引言:在公路路基工艺任务推进期间,多次发生路基沉降不均的情况,会间接提高路基工艺操作的困难。在公路项目中引入轻质混凝土,利用该材料的轻质特点、较好的流动性等特点,有效控制路基结构的沉降量。为此,明确轻质混凝土的各项工艺要点,规范开展轻质混凝土的施工任务,是展现轻质混凝土材料价值的重要措施。

1工程概况

某项目施工结构内含有多个陡坡,地面横坡最大角度达到22°,路基沉降量最大值为9.5m。在此次施工范围内,降水量较大,要侧重关注填筑路基的结构性能。该项目路基结构出现沉降不均的情况,有多种因素。其一,陡坡地基结构的沉降量不一。在陡坡路基表层含有较多的腐殖成分、岩石覆土等,此类成分接触水后会膨胀,水分流失会出现开裂情况,整体性能不强。在上层路基组成的荷载条件下,陡坡地基会形成向下挤压的作用。案例项目斜坡各点查看时,下坡侧含有更多的覆盖土,此处形成的沉降量更多,会增加上坡、下坡各处沉降量的差别。其二,填筑结构发生的沉降有差别。该项目施工地段具有一定坡度,会增加路基填筑量的差异性。原有地面水平坡度较大时,填筑结构水平方向的沉降差异量会增大。

应对案例项目的路基沉降均衡性不足问题,主要是采取陡坡段制作台阶的解决方法,融合“复合地基”的工艺方案,确保改善效果。在陡坡路基段的施工操作区域不大,应开展收坡处理。在路基下方区域添加支护组成。可运行小型机械设备,逐一完成支护组成所在地段的路基施工处理,此处工艺质控难度较高。陡坡路基会承担上部结构、车辆通行的各类荷载,水平方向形成的沉降差别较大。在路基工艺规划期间,应减少地基承载性能不强、特别点位路基回填强度不高等情况[1]。该项目施工组确定了轻质混凝土的工艺方案,主要利用发泡剂、水等各类材料生产制成,性能测定结果:气泡率占比7/10,容重率占比3/10;流值为150±10mm。其中“容重率”是指轻质混凝土与一般施工材料的质量比,用于表示材料的轻质特性。

2轻质混凝土用于公路系统的工艺方法

2.1制备方法

在施工组开展轻质混凝土的生产制备活动期间,分析了该材料调配的各类干扰条件。其一,发泡液。此成分含有发泡剂、水溶液等成分,运行发泡设备,能够产生较多的泡沫。发泡液性能决定着气泡个数、气泡群浓度,关乎于轻质混凝土的生产效果。该项目选择的发泡剂,具有外表无色、环保性较好等特点。在零度以上温度环境中,发泡剂不会出现沉淀情况。表1是案例项目引入发泡剂后,对其性能进行测定的结果。

其二,发泡设备。该设备是生产轻质混凝土的关键设施,确保生产材料中的气泡符合规范。其三,水泥。在轻质混凝土中添加的水泥,能够保证材料施工后的结构强度。该项目选择的水泥性能,见表2。

其四,搅拌设备。对于水泥、气泡群均开展有效的搅拌处理中,需要运行搅拌设备,确保此流程的工艺质量。

轻质混凝土的生产流程,具体如下。其一,明确各类材料的掺入比。参照案例项目的工艺方案,对水泥浆、发泡液等材料逐一精准确定掺入比。其二,水泥浆生产。确定各类材料的配比后,逐一添加水、水泥等材料,在集中拌和站给予处理。其三,生产泡沫。参照发泡液配比方案,有效混合发泡剂、水,在压缩空气、发泡设施的共同处理下,获得“泡沫囊”。其四,智能生产。利用智能数控设施,全面控制各类材料的掺入量,在水泥浆内混入泡沫囊,确保材料相混质量。

2.2运输方法

在运输轻质混凝土期间,应使用输送泵给予处理,尽量减少材料中气泡消解量。在泵送期间,轻质混凝土不易受到振动干扰,气泡消解量不大。案例项目特定控制了材料泵送距离,使其最大值为500m。在施工点位间隔较远时,案例项目利用中继泵,确保材料泵送到位。

2.3浇筑方法

案例项目合理划分了施工地段的区域,将其分割成多个小区域,逐一开展分层施工。在开展分区施工活动时,基于设备产能需求,应确保各个浇筑区的施工量,每个区域均采取一次浇筑工艺。施工组织积极防控材料自重形成的消泡问题,使各层浇筑层小于0.6m。在浇筑期间,施工组织应尽可能地控制消泡量,不宜采取喷射浇筑方法,尝试从软管出口位置给予浇筑处理。在轻质混凝土浆液表层下至少10cm位置,布设软管输料口。浇筑期间,不可采取一点式操作,以管口为起点,浇筑材料逐步向管口四周扩散,给予多点浇筑处理。在降水天气施工期间,合理调控工艺操作时间,确保浇筑效果,防止雨水冲刷。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中,施工组织应尽量缩短初凝时间,可选择“快硬性水泥”,更换原有的水泥产品。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气温条件较高,应采取洒水处理措施,保持浆体结构内的含水量[2]。

2.4养护方法

轻质混凝土使用后的养护流程尤为关键,是保证结构性能的重要措施。若是使用一般的塑膜、加水各类养护措施,在养护处理不到位的情况,极易发生热通道情况,降低养护效果。为此,案例项目引入了全新的养护设施,智能降温加水,多路径给出加热处理。该设施中添加了一个专用的加热体,加热区域边长为10m,结构宽度有2m。设定的液体流通结构为椭圆形,有助于缩短材料水化时间。该设施采取雾化降温加水形式,结构内添加了恒温储水区,存水量达到2m3,配有雾状喷头的输水管线,能够保证喷雾水汽温度保持在20℃,有效控制养护结构各处的温度差值。

3轻质混凝土使用后的结构性能分析

3.1沉降差异分析

案例项目特别记录了轻质混凝土使用前后的斜坡路基沉降数据,测定结果:原有路基沉降测定结果:1号50mm、2号62mm、3号71mm、4号78mm;使用轻质路基改善后,各点沉降值测定结果:1号15mm、2号20mm、3号17mm、4号19mm。在实际观测中发现:原有路基沉降差异量最大值为28mm,各处路基沉降值在50mm至78mm之间。在改用轻质混凝土后,各处沉降量控制在20mm以内,且各点沉降量差异值不多于5mm。相比之下,轻质混凝土的结构性能更好,有助于改善斜坡路基沉降差异较大的问题。

轻质混凝土用于案例项目中,能够有效控制斜坡路基各处沉降值,主要原因分析如下。其一,多数情况下,用于路基施工的材料密度处于1850kg/m3至2150kg/m3之间,而轻质混凝土密度较小,仅是一般用量的15%。在材料密度较小的情况下,轻质混凝土有效控制了路基结构自身质量,间接降低了结构自主下沉的重力。其二,轻质混凝土中含有优质的孔隙组成,有助于降低结构质量,更好地应对外部作用,减少结构变形,切实提高路基结构抗变形性能。在行车作用、环境变化等各类条件下,轻质混凝土能够有效分散作用力,降低各点沉降不一的可能性。

3.2路基回填质量分析

案例项目斜坡路基内回填轻质混凝土的效果,直接决定着公路结构的性能。在项目施工后,质量检测工作主要从材料压实程度、结构强度等各个方面入手。压实性能是用于测定路基回填材料的紧密效果,综合反馈填土压实处理后的状态。若是压实参数较高,表示回填土颗粒的相互间隔不大,处于较好的紧密状态,能够保证路基结构的整体承载性能,防止车辆荷载、环境因素带来的路基结构变化。案例项目中,针对路基结构压实度d的技术要求:上路堤结构d最小值为94%,下路堤结构d不低于92%。

在轻质混凝土用于案例项目后,施工组织制定了全面的质控方案。其一,有效控制湿容重差量。案例项目确定轻质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时,利用“湿容量a”参数予以反馈。该参数a的大小,直接关乎于回填材料性能,更决定着路基结构平稳性。案例项目将a的控制方法确定为“±0.3kN/m3”。在施工后,选择多个点位,开展结构性能的检测工作,轻质混凝土的a值处于-0.21kN/m3至0.23kN/m3以内,符合技术控制目标。由此说明:该项目在实际使用轻质混凝土期间,能够自主精确测量各类材料的掺入量,确保材料搅拌到位,结构浇筑工序的质控效果较好[3]。其二,关注斜坡路基抗压性能时,案例项目对于轻质混凝土结构的抗压要求,使其不低于设计值。在现场施工期间,案例项目制作了轻质结构试件,用于测定结构强度,测定结果是设计值的1.1倍至1.2倍,由此确定了轻质结构试件的性能。案例项目使用轻质混凝土前后的斜坡路基性能对比情况,见表3。

案例项目使用轻质混凝土后,该公路的斜坡路基结构性能更好,各处沉降差值获得了有效控制,路基压实度d提高了10%,路基承载性能增强了23.37%,路基可用时间增加了10年。由此得知:案例项目利用轻质混凝土,回填至原有的斜坡路基结构,在路基下沉控制、路基压实度、路基耐用性等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技术效果较好。

结论:综上所述,案例项目使用轻质混凝土期间,从生产材料、运送材料、使用材料、结构养护各个节点均给出了工艺操作规范,形成闭环的工艺质控体系,努力最大程度地展现轻质混凝土用于公路系统的工艺价值。在工艺处理后,轻质混凝土回填于斜坡路基中,显著控制了路基沉降量,使结构沉降处于15-20mm之间,各处沉降差异最大为5mm。案例项目在测定斜坡路基性能时,改进后的轻质路基结构压实度从初期的85%增长至95%,路基承载性能从初期的2.61MPa提高至3.22MPa,路基结构性能改善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马张永,孔祥龙,陈志华,等.轻质混凝土组合墙板受弯性能试验与数值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24,41(06):10-18.

[2]王志坚.轻质混凝土在破碎岩质边坡支护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24,(10):254-256.

[3]韩尚宇,康登源,张培恒,等.废弃黏土砖骨料轻质混凝土正交试验研究[J].混凝土,2024,(08):163-16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