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秘造纸术

作者

周洁

宝安区新城幼儿园(集团)都市茗荟幼儿园 518101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一)主题选择依据

本项目源于幼儿对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兴趣。教师结合《指南》科学领域“ 探究材料特性” 的目标,选择“ 纸” 作为跨学科载体,符合大班幼儿“ 好奇、好问、好动” 的学习特点。

(二)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三)STEAM 目标分解

本项目以实践操作、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开展。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丰富幼儿的探究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支持幼儿的项目化学习探索。

二、项目实施框架

阶段一:主题激发与探索

1.纸的演变

“ 纸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 古人用的纸是什么样子的?”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大家翻看图书、查阅资料,观看视频,了解古人最早将字记录在甲骨或者石头上,这也就是最早的“ 纸” ,后来开始在竹简上写字,再后来变成绢帛,直到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 纸” 才成为人人易取得,人人用得起的物品。

2.纸的由来

纸是谁发明的呢?纸是怎么造的呢?带着疑问,我们一起阅读了绘本《蔡伦造纸》。了解了古代人是用什么材料和什么工艺制作出纸张的,总结梳理了造纸的步骤以及造纸所需要的工具、材料。

3.纸的种类及用途

经过调查得知生活中所需的纸品种类繁多,无论是日常使用的办公用纸,还是用于艺术创作的特殊纸材,它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阶段二:问题驱动与创造

活动 1:造纸初探(1.0 版本)

(1)碎纸

问题:我们可以怎么碎纸

佑弘:我们可以用手撕碎

有有:用剪刀剪碎

Q 宝:用尖利的东西把纸弄碎

亿骏:可以用碎纸机把纸弄碎

在成人眼中“ 单调乏味” 的撕纸行为,在幼儿的认知体系中却被重构为充满创造性的游戏场域。值得关注的是,幼儿在材料探索过程中展现出的工具理性思维,该过程不仅强化了幼儿对材料特性的科学理解,更在跨学科整合中悄然培养着技术应用能力,为后续造纸工艺的优化奠定认知基础。这印证了维果茨基“ 做中学” 理论的核心要义:唯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深刻理解工具特性。

(2)制作纸浆

幼儿在纸撕好后,用透明框将碎纸用水浸泡起来,准备制作纸浆。

问题:如何将浸泡的废纸变成纸浆

多多:可以用搅拌器搅拌废纸

六六:可以用榨汁机来制作纸浆

元宝:可以用研钵来锤,就可以锤出纸浆

玥玥:我觉得用手也可以捶打出纸浆

当幼儿遭遇探究瓶颈时,教师可引导其开展工具对比实验:通过徒手捶打、研钵研磨、榨汁机搅拌三种方式制浆。实践发现 ∵ 研钵仅实现物理破碎无法成浆;徒手捶打虽能制浆但纤维粗糙;榨汁机通过高速剪切快速形成细腻纸浆。该过程有效帮助幼儿建立“ 工具特性—操作效能” 的关联认知,符合具身认知理论中“ 通过身体经验建构知识” 的核心原理。

(3)抄纸

纸浆做好了,准备进行抄纸了,但是在抄纸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Q 宝:抄纸框太大了,放不进去,没办法进行抄纸

有有:抄纸的时候纸浆一直不平整

采薇:为什么纸铺不平

米兰:抄纸的时候,纸浆留在网上有点多

经过一段时间的晒纸,孩子们满心期待的 1.0 版再生纸终于制作完成。“ 咱们的再生纸怎么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还这么粗糙呀?” 孩子们提出了心中的疑惑。随后,他们像小科学家一样,认真回顾起造纸的每一个步骤,找出问题所在。

第一次的造纸体验,让幼儿的经验和技能有所提升,通过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回顾与反思,幼儿寻找问题的根源并尝试进行改进。所以幼儿又开始了造纸 2.0 版本。

活动 2:流程优化(2.0 版本)

(1)制作更细腻的纸浆

为了制作出细腻的纸浆,了解纸与水的最佳配比,我们使用控制变量法,在相同的废纸容量中加入不同毫升的水,从而观察适合制作纸浆的用水量。

(2)反复抄纸

在抄纸实践中,幼儿敏锐发现筛网孔径限制导致纤维分布不均,主动调整策略采用“ 多层叠加抄纸法” 。面对未筛平区域,他们摒弃直接按压的错误操作,创造性地提出“ 二次抄纸法” ——将湿纸浆重新回框,通过重复筛动实现纤维重组。

该过程不仅培养了工具使用的规范性(如避免手指接触湿浆),更在试错中建立起“ 问题—修正—优化”的工程思维模式,符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 技术与工程” 领域的发展目标。

活动3:创意纸艺(造纸3.0 版本)

在两次造纸的经验中,幼儿深入了解了造纸的步骤,开始不满足于古法造纸,想要做一些与众不同的纸张,所以跟随着幼儿的兴趣,我们开启了造纸3.0 版本。

问题:如果你是蔡伦,你想造出一张什么纸

米兰:我想造出一张彩虹色的纸

玥玥:我想造出一张小兔子形状的纸

Q 宝:我想造出不同形状的纸

佰霖:我想造出一张吃起来咸咸的纸

一舟:我想造出一张有味道的纸

珍珍:我想造出各种各样颜色的纸

孩子们的思考充满童真却不失逻辑:从基础的颜色、形状探索,到调动味觉、嗅觉的多感官创意,每一个想法都像一颗种子,萌发着对“ 纸” 的多元认知。跟随着幼儿的兴趣,我们开启“ 创意纸艺” 之旅,让纸张不仅能看、能摸,还能“ 散发” 属于自己的独特气息。

有颜色的纸

问题:如何造出一张有颜色的纸

仔仔:在我们造出来的纸上涂上颜色

多多:在纸浆里面加入色素

一舟:用彩色笔渗透在水里

玥玥:用彩色的纸榨成纸浆再抄纸晾晒

骏骏:在抄好的纸中滴入色素

政政:用植物色素来造纸

有味道的纸

问题:怎么做出有味道的纸

诺诺:在晒干的纸上喷一点香水

Q 宝:把花融在纸浆里

悦宁:撒一些水果的汁水进去

小天:放一些满天星在纸浆里

元宝:放点糖进去

有有:放一些香料进去

结语

在“ 探秘造纸术” 项目式学习中,孩子们以古代造纸术为起点,在 STEAM 理念的浸润下展开了一场融合科学探索、技术实践、工程思维、艺术创造与数学逻辑的多元探究。作为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围绕“ 如何造出一张薄而不破的纸” 这一驱动性问题,初步了解造纸的材料、工具和制作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幼儿真正体验到“ 提出猜想—验证调整—优化方案” 的完整探究过程。丰富的材料库不仅支持了他们的创意落地,更让孩子们在称量、搅拌、剪裁等操作中自然融入数学思维与技术应用,同时通过亲手感受“ 浸泡—蒸煮—舂捣—抄纸—晾晒” 的古法步骤,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中蕴含的智慧与匠心。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价值,在于让“ 纸” 成为连接知识与实践的桥梁: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科学)、设计解决方案(工程)、优化操作技术(技术)、创造个性化作品(艺术),并在团队协作中运用数学思维记录数据、分析结果(数学)。这种跨学科的主动学习,不仅让幼儿收获了造纸的核心经验与操作能力,更在“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滋养了好奇心、抗挫力与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