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活化视角下小学低年级德育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黄丽蓉

清远市连山县吉田镇民族小学  513200

引言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具体、情感丰富,行为易受环境影响,德育正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教学多依赖说教,难以激发学生内在认同。生活化德育以学生日常经验为基础,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实现价值引导,是当前德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生活化理念为基础,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分析当前问题,提出有效策略,旨在为小学德育教学提供可行路径,提升其实效性与亲和力。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德育特点与生活化教育的理论支撑

(一)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认知方式以感性直观为主,缺乏抽象概括能力与逻辑推理基础。情绪变化频繁,易受外界影响,模仿性较强,生活习惯尚未稳定,价值观与道德判断更多依赖家庭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德育教学必须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进行引导,增强情感参与,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行为规范,逐步构建起初步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标准,为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生活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活化教育是指教育活动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础和依托,将知识、技能、价值观的培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其在真实情境中获得体验、思考与成长。在德育教学中,生活化不仅意味着内容来源于生活,更强调教学方式的生成性与互动性,注重营造具有亲切感和贴近感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情境参与中激发内在情感认同。生活化教育提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出发,引导其通过观察、模仿、反思与表达等路径达成道德认知与行为自觉。

(三)相关理论基础

生活化德育理念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及情境教学理论高度契合,构成其坚实的理论支撑。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学生基于原有经验在具体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经验与背景的重要性;人本主义主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人格发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情境教学理论则认为学习应在贴近现实的环境中展开,通过情境激发兴趣和思维,提升理解效果。这些理论共同指向德育应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与主动参与,为生活化德育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导。

二、生活化视角下小学低年级德育教学的价值意义

(一)促进学生品德内化

传统德育多依赖外部规范的单向灌输,缺乏情境支撑,学生常出现被动接受或形式化应对的现象,内在认同感薄弱,行为规范往往停留在表层模仿。生活化教学强调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的真实情境,引导其在亲历体验中理解行为规范的意义,在情感共鸣中形成价值判断,从而实现从“要我做”到“我愿做”的内在转化,增强道德意识的主动建构,推动德育成果更深层次的内化与持久保持。通过生活事件与道德要求的自然结合,学生更易将抽象规范转化为自觉行动,实现认知、情感与行为的高度统一。

(二)提升课堂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依赖直观感知,若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抽象,极易引发注意力分散或学习疲劳,导致课堂效果大打折扣。生活化德育将教学内容嵌入日常生活情境,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卫生、家庭责任、同伴关系等真实素材,结合故事引导、情境互动、实践体验等方式,增强教学趣味性与情感温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提升课堂氛围与教学感染力,使德育内容更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并在日常行为中逐步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整体有效性。

三、生活化德育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整合

应将德育目标有机融入语文、数学、艺术等学科教学中,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使学生在多领域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影响。例如,语文阅读可选用蕴含诚信、友善等主题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思考和行为对照,激发情感共鸣;数学教学中可融入公平分配、数据统计与合作游戏等环节,强化学生规则意识、逻辑判断和责任观念,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艺术活动则通过绘画、手工、角色创编、音乐律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家庭和社会的理解与热爱,并在创作过程中体验情感、塑造人格,增强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效能,从而在多维度、多通道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德育内容的自然渗透与内在生成,构建更具生活气息的课程生态。

(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创新

教师应打破传统说教模式,采用更加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如项目化学习、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任务和真实交往中建构道德认知与情感认同。例如,设置“模拟超市”场景,引导学生学会诚信交易、合理消费与节约意识;开展“家庭小帮手”实践任务,促使学生在承担家庭责任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自理能力与自我管理意识;设计“同伴协作挑战”活动,锻炼其合作意识与规则遵守能力。通过情境化、任务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道德体验的丰富性和真实性,有效激发学习内驱力,提升德育的实践成效与感染力,增强其现实意义和教育温度,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构建道德认知框架。

(三)评价机制的生活化转向

应摆脱以考试和书面测验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过程性与情境性相结合的德育评价体系。通过同伴互评、家长反馈、教师观察记录、学生自我反思等方式,动态追踪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道德行为表现,全面反映其德育发展状态与成长轨迹,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支持。此外,还可设立成长档案袋、品德星级评定、行为成长积分卡、榜样展示墙等激励机制,使评价过程成为持续关注与促进学生德育成长的有效抓手。

四、生活化德育教学的实施路径与案例分析

(一)课堂教学渗透路径

教师可将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校园日常与教学主题相结合,通过故事讲述、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德育内容生动鲜活,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增强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思维参与。例如在讲授“诚信”主题时,可结合学生熟悉的超市找零、小朋友借文具等情境,引发学生表达个人看法并探讨正确做法,增强道德判断力与责任意识。此外,还可结合视频片段、图画书、绘本资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道德规范背后的意义,逐步建立起对良好行为的内在认同,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校内外资源整合路径

学校应拓展教育空间,打破教室限制,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如校园劳动、环保行动、志愿服务、社区走访、节日民俗体验等,让学生在真实社会互动中深化理解与感悟。教师可结合节气与节日,组织“我们的春节”“端午故事汇”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在社区协助下,安排学生参观敬老院、参与环保宣传,通过与社会成员的真实接触,提升其关爱意识与公民责任感,实现德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增强教育的开放性和实效性。

五、结语

小学低年级德育教学若仅依靠灌输式模式,难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生活化视角的引入,为德育提供了与学生成长需求相契合的途径。通过内容整合、方式创新与评价改革,德育目标能够自然融入学生日常,促进品德的内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敏 . 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诠释 [J]. 华夏教师 ,2024,(35):30-32.

[2] 曹雯雯 . 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 [J]. 智力 ,2024,(3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