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下的宏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改革研究
周惟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摘要:本研究围绕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展开探讨,重点分析评价标准、产出导向、考核权重分配及终结性考试试题设计等关键方面。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结合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科特点,提出多元化、科学化的考核改革策略,旨在优化课程教学效果,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一、引言
经济学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至今已有约250年的历史。与其他一些学科相比,经济学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系统性、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核心分支,不仅是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繁荣的主要驱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中,考核作为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深度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仅是一次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更是培养具备系统性思维、政策分析能力与实践决策能力的高素质经济人才的必要举措。另一方面OBE理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实践,其全称为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意思为基于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的课程体体系的建设理念。将其引入课程考核体系,整体达成度超过80%,表明课程总体效果较好,评价结果也较为理想。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还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掘自身特长和潜能,实现个性化成长,从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1]。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普遍存在的现状
(一)单一的评价标准
传统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由教师单独主导评分,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可能导致考核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在过程性考核中,教师往往通过课堂互动(如提问、讨论或眼神交流)对部分学生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并在评分时倾向于给予较高评价。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全面衡量所有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听课认真度。另一方面,教师的个人偏好或其他因素可能在无意间影响评分标准,进一步削弱考核的客观性。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不仅可能影响考核的公平性和科学性,还可能降低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限制其自主学习与全面发展。因此,构建更加多元化、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提升课程考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导向的困境
基于OBE理念,课程考核与评价应以结果为导向,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不仅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认知基础,还要求学生达成知识、能力和思政等多重目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能力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全面、客观看待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视角,并提升科学预测政策影响的能力,从而增强理论素养与实践水平。思政目标则强调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客观认识国内外经济形势,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评价经济政策,深刻理解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增强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2]。
从产出导向来看,现实教学中对能力目标与思政目标的达成仍存在不足。传统考核方式过度依赖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思政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不仅是独立的学科,还需为后续课程,如计量经济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等奠定基础。因此,在培养不同专业学生时,应根据其专业需求,适当调整知识与能力的侧重点。然而,现实中不仅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学,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更缺乏目标导向的考核方式。这种导向的缺失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应用能力,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三)考核方式的权重占比
当前考核方式中,过程性考核占比40%,终结性期末考试占比60%,整体上更侧重结果导向而忽视学习过程。通过近些年与学生的访谈与交流,笔者发现,高比例的期末考试权重使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考试成绩,而非对知识的持续积累、深度理解与实际应用。这种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倾向于考前短期突击复习获得一定受益,而非长期投入学习,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知识的真正内化。并且过程性考核主要成绩集中在出勤、作业完成数量上,该模式很难全面反映学生平时所付出的努力、对课程掌握程度以及能否将所学的经济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四)考试题型固化
传统的考试题型来看,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等为主,占卷面分值百分之80考察的都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非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这种考核方式过于依赖传统知识记忆,缺乏对学生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察,导致学习过程缺乏灵活性和深度,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宏观经济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消费者可以通过判断通货膨胀的类型来调整消费行为,或是通过分析地方政府的刺激消费政策,评估区域消费能力。然而,若仅依赖试卷考核,这种知识的实际应用体验与知识的分析能力难以有效呈现。学生在理解过程中需要自主联想,但传统考核方式往往无法评估他们是否能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于现实生活;也无法考察其对于知识的分析能力,导致学习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
三、基于OBE理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标准
宏观经济学课程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考核方式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实践应用能力。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第一,强化过程性考核。在考核体系中融入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多维度评价。例如,采用“小组决策模拟”模式,设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室”,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或中央银行决策者、企业CEO等角色,在虚拟经济环境中制定政策(如调整利率、控制借贷规模、制定财政政策),并观察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评分方式可采用小组互评(占比50%)与教师及未参与模拟的学生观众评分(占比50%)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公平性和多角度评价的科学性。
第二,借助数字化平台辅助考核。例如,利用学习通等在线工具,在课堂上发起主题讨论,如以“经济学新闻发布会”形式进行案例分析,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解读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等)并预测经济走势。考核可依据评论次数、点赞量等互动数据进行评分,评选最具说服力的分析,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经济思维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学生互评、系统辅助评价等评价方式,使考核更加多元、科学、公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分析判断及沟通表达等综合素养。
(二)融入OBE理念设置合理考核方式
宏观经济学作为商科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需要为后续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各异,因此考核内容应结合专业特性进行针对性设计,以提升考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首先,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设置考核内容。各专业学生具备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职业发展方向,因此考核应充分考虑其特性。例如,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变动)虽属于宏观调控手段,但其影响可延伸至金融市场,导致股票、债券及企业投融资环境的变化。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可设计基于投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案例分析,考察其对市场动态的判断与政策影响的理解。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更需关注产品市场、就业市场及消费者行为,因此考核可侧重IS曲线、失业率、市场供需变化等内容,培养学生对市场趋势的洞察力和预测能力。通过差异化考核设计,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使其更有针对性地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从而提高课程考核的有效性和实践价值。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落实思政目标与能力目标,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应在考题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掌握经济理论的同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解。例如,在终结性考试的论述题中,可设置诸如“发展绿色GDP的内涵及其意义”、“消费理论与消费观的形成”、“基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探讨缩小贫富差距的必要性”等问题,引导学生将经济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其经济分析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在过程性考核中,可要求学生围绕“共同富裕”、“绿色发展”等主题开展小组研究并提交报告,通过课堂讨论、小组研究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思考能力。结合明确的考核目标与评分标准,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经济学框架内理解国家政策与发展方向,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同时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确保思政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成。
(三)调整过程性考核评价
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点连贯、图形推导理论性强、应用性较弱等特点,课程组重构了评价体系。平时成绩的过程性评价占比扩大到60%。
从阶段来看课前:线上平台学习任务导学、打卡以及课前三分钟开始确认出勤记录,①考核方式: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与教师确认出勤人数。②考核内容:学生自己观看学习通上的新闻、宏观经济学政策等教学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完成相应的章节基础的测试题以及教师利用学习通确认签到人数。③考核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获取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课中阶段:主题讨论、随堂作业与竞赛,①考核方式:课堂互动、采用学习通或试卷等方式,进行随堂测试与知识竞赛(翻转课堂、决策模拟、知识抢答)。②考核内容:以线下教育为主利用学习通辅助教学,利用学习通进行过程性教学与考核,主要包括课内的知识点详解、案例分析、主题讨论、以及知识竞赛等。③考核能力:知识掌握能力、思辨能力、讲解以及评鉴能力;
课后阶段:①考核方式:了解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②考核内容:教师审核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作业,包括PPT、word或讲解视频、作业本等资料。③考核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学生自学能力、PPT、视频制作等创意能力;
(四)调整终结性考核评价
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占比调整至40%。①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主观题至少占总分数的一半)。②考核内容:以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的方式对该课程中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考核,选择题和简答题为基础知识考核占50%,计算题和论述题为综合能力考核占50%。③考核能力:知识掌握与运用情况、文化自信、社会责任、职业素养、人文关怀等素质、思维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基于OBE教育理念,应构建多元化、多阶段、多方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科学量化各环节的权重,确立以综合素质能力和理论实践融合能力为核心的考核内容。同时,引入学生参与评分机制,使评价主体多元化,打破教师单一评分的局限,实现更全面、公正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从而提升考核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四、考核方式改革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考核方式调整,笔者发现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热情显著提升。在翻转课堂、决策模拟、知识抢答等创新教学环节中,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不同阶段的数据来看,课前教学资料或视频的完整观看率相对较低,但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后作业的完成度也较高。此外,从终结性考核结果来看,在两次试卷难度系数相同的情况下,整体平均分提升了10分,并呈现正态分布。
从这三个方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课前自主学习要求较高的自律性,但部分学生仍存在时间管理与学习进度把控的困难;第二,创新课堂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何在新鲜感褪去后维持高水平的学习投入仍是挑战;第三,终结性考核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成绩的提升反映出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增强,也表明更科学的考核方式有助于促进知识的有效掌握与应用。
五、结语
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商科类专业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宏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通过OBE理念引导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仅有助于强化能力培养、思政融入等多重目标的实现,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辨能力,从而优化学习效果,增强职业竞争力。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OBE理念不仅在教学方法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将在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的考核设计,OBE理念能够确保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需求相匹配,使学生在学术与实践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永坤、张瑞雪、冯东梅、潘洋洋.基于OBE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及实践 [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4,6:73-81.
[2]闫文、张明、郑慧.“三目标、一根本”框架下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投资与合作,2020,10:171.
[3]刘彦君、洪丽君.OBE 教学视角下的经济学课程考核改革实践[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4,6:002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