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八年级写作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实践

作者

段丽梅

浙江省兰溪市水亭柏园学校 32110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转型期,如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从写对走向写好,从模仿迈向创造,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以核心素养为框架的改进方案,力求使评价成为推动学生写作能力成长的脚手架,而非简单分级的标尺。

一、当前写作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

评价维度单一化:当前写作评价普遍存在标准泛化现象,教师往往用同一套语言规范和结构要求来衡量不同文体的习作。在八年级教学中,教材明确区分了游记、演讲稿、读后感等文体的写作目标,但实际评价时仍倾向于关注词句是否通顺、主题是否突出等基础层面。比如评价游记时,多数教师会重点批改景物描写的生动性,却较少关注学生如何通过游踪线索组织材料,也鲜有对情感体验真实性的引导。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即便掌握了描写技巧,写出的游记仍可能缺乏内在逻辑和个人视角。

过程指导缺失:写作教学通常呈现为布置题目- 学生写作- 教师批改的固定流程,评价环节被压缩为最终的一个分数或几句评语。学生在动笔前很少获得关于本次写作核心要求的明确说明,比如学写故事时应该重点练习人物对话还是情节转折。写作过程中也缺乏阶段性反馈,当学生在选材或结构上出现偏差时,往往要等到成品被批改后才能察觉问题。这种滞后性评价与部编教材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形成矛盾,缺乏过程引导的评价体系,使学生错失了在写作中动态调整和进步的机会。

主体参与局限:写作评价权高度集中在教师手中,学生通常只能被动接受评判结果。教材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模块原本提供了同伴互评的实践场景,如“倡导低碳生活”单元可让学生相互评价调查报告的可行性,但这类活动常因教学进度压力被缩减为形式化展示。即便开展互评,学生也普遍缺乏具体评价标准,只能给出写得好、字迹工整等表面反馈。自我评价环节更是流于表面,多数学生仅能机械复述教师评语,无法真正反思自己写作中的得失。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三维评价框架,实现素养融合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的写作评价需要突破单一语言技能维度,建立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协同发展的三维框架。语言能力评价应紧扣教材单元目标差异化设计标准,例如八年级下册“学习仿写”单元侧重句式结构的准确模仿,而“学写故事”则需重点评价情节设计的完整性与创意性。思维品质评价需关注不同文体的思维特征,议论文习作重点考察论点与论据的逻辑关联度,演讲词写作则评价观点提炼的精准度与听众意识。文化意识评价要结合传统文化教学,如《诗经》单元写作可设置意象运用、情感表达等指标,评估学生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与创新转化能力。这种三维框架使评价既关注了写作成果的形式规范,又重视思维过程与文化内涵。

(二)嵌入过程性评价工具,跟踪写作能力发展

写作素养的形成具有渐进性,需要将评价嵌入写作全过程。写前阶段使用目标清单明确具体要求,如《壶口瀑布》游记写作可列出运用两种以上感官描写、安排合理的游踪线索等可观测指标。写中阶段通过“问题便签”提供即时反馈,当学生描写景物陷入模式化时,可提示“尝试用听觉或触觉补充视觉描写”。写后阶段采用“星级自评表”引导学生反思,设计“我能准确使用方位词描述游览路线 ⋆ ”等具体陈述,帮助学生定位改进点。这种分阶段量规尤其适合八年级教材中的长周期写作任务,让学生清晰看到自身在信息整合与数据分析能力上的进步轨迹。

(三)开发多元评价主体,构建协同反馈机制

有效的写作评价需要打破教师垄断,构建教师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启发、自我反思提升的多元协同体系。教师评价应聚焦核心素养关键发展点,避免语句通顺、主题明确等泛泛而谈的评语,而是应该具体指出“比喻句的使用增强了景物表现力,但段落间的过渡句还需补充”。小组互评可结合教材设计的合作场景,如“倡导低碳生活”单元中,采用亮点发现活动让同伴标注调查报告中最具说服力的数据,通过建议盲盒匿名提出修改意见。自我反思则依托名著导读模块深化,鼓励学生模仿《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书信体格式,记录写作中的突破与困惑,如“这次演讲稿写作中,我学会了用反问句引发听众思考,但事例论证的典型性还需加强”。这种多元评价使学生在接受外部反馈的同时,逐步建立内在的写作质量监控意识。

三、教学实践案例——以八年级下册“学写读后感”单元为例

在八年级下册学写读后感单元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三阶段评价模式促进学生深度阅读与写作能力发展。在前置评价阶段发放阅读联结卡,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时标注三处引发情感共鸣或思考的语句,并在卡片右侧简要说明触动原因。例如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有学生特别标注保尔在筑路段落中顽强工作的描写,联想到自己体育训练时的坚持。这种方式既训练学生捕捉文本细节的敏感度,又为后续写作积累真实素材。在过程评价采用汉堡包式分层反馈策略。教师批改时首先用绿色荧光笔标出学生读后感中的独特见解,如某生将保尔的成长与自身青春期困惑相联系;其次用蓝色便签纸提出建设性建议,如推荐补充一次克服困难的亲身经历使论述更丰满;最后在总评中明确迁移方法,提示学生今后阅读类似主题作品时可继续运用这种联系生活的解读方式。这种评价既保护学生个性化表达,又提供可操作的提升路径。在成果评价阶段除教师评分外,组织班级好书推介会作为延伸活动。每位学生需用三分钟时间口头分享所写读后感的核心观点,听众根据内容新颖性、表达流畅度等维度进行现场投票。例如有学生通过对比保尔与《经典常谈》中项羽的成败经历,获得最佳创意奖。这种形式既检验写作成果,又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结语

优化写作评价体系并非推翻传统,而是通过核心素养的透镜重构标准、流程与主体关系。当评价开始关注如何写得更有思想而非如何写得像范文,八年级学生才能真正在写作中实现语言运用与人格成长的同步跃升。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态评价模式,使写作教学更好契合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小菊 . 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评价体系的策略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1):40-42.

[2] 张雪梅 . 核心素养下初中议论文写作的评价策略 [J]. 教育 ,2024(22):50-52.

[3] 陈洁.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与研究[J]. 孩子 ,2025(9):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