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做”字密码:陶行知教育哲学的实践突围
於康珍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城南幼儿园
在《教育的本质》泛黄的纸页间,“教学做合一”五个字犹如跳动的火苗,烧灼着每个教育者的良知。当我们将这三个动词拆解重组,发现的不是简单的教育公式,而是一场直指育人本质的哲学革命。这个诞生于晓庄师范的朴素理念,在当代教育场域中愈发显现出穿透时空的思想锋芒。
一、知行合一的现代突围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幼儿园可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幼儿在行动中建构知识。例如,在大班管子总动员主题中,幼儿参与管道的收集和认知,从生活中了解到管道的作用,在实践中感受不同材质的管道会运用到不同的领域中去。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塑料、塑胶、钢管的不同材质和感受,而非仅靠老师在活动中的说教。
同时支持幼儿自主探索:教师需摒弃“灌输式”教学,转而通过提问、观察和材料投放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例如,在“哪里会有管子”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探索生活中的管子之外,还能发现植物和人体身上也存在着非常重要的管子,而我们也是依赖这种“管子”在生存。同时抛出问题,植物管子还可以干什么?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改变植物的管子吗?鼓励幼儿自主寻找答案。
根据主题活动,我们和幼儿一起收集了许多的植物管子,准备在班级里开一个实验观察站,一起探究植物的管子都有些什么神奇的变化。通过第一批实验对象为植物角的菠萝和豆芽菜,通过在水中加入色素观察植物的变化。第二批实验对象为孩子们带来的芹菜,在之前的实验基础上,孩子们改变了加色素的想法,汤圆说:“我们已经有了加色素的实验,现在可以换一种啦。”最后我们在水中加入了有颜色的彩虹糖,想要看看是否会产生变化。
而在教育元宇宙的探索中,现社会中也在不断利用网络建构学习场域:我们通过网络不断丰富认知,在网络中可以直接观看搜索一些领域认知之外的视频现场进行观看;幼儿也可以通过白板自由的在屏幕上画出自己的想法。这种技术赋能的“做中学”,既保留了实践教育的本质,又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让每个幼儿都能在便捷环境中成长。
二、育人场景的重组密码
“老师!我们的蘑菇宝宝又打蔫儿了!”乐乐举着记录本跑进教室,本子上歪歪扭扭的记录着这株幼苗第二次“病危”。蘑菇角里,几个小脑袋正围着蔫头耷脑的蘑菇激烈讨论。
这已经是本次活动第二个奄奄一息的植物了。望着孩子们写在观察记录表上的“浇水太多”“忘记晒太阳”等稚嫩反思,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本该属于孩子的蘑菇屋,早已在成人制定的值日表里失去了生命力。
“不如我们来做一条蘑菇浇水之路吧!”晨间谈话时,辰辰的提议像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孩子们瞬间沸腾起来,大家都要来画自己想要的“蘑菇路”。很快大家把“蘑菇路”铺好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蘑菇小屋变成了魔法实验室。孩子们喜欢走在蘑菇路上,用“尺子”丈量蘑菇的高度时,发现蘑菇会微微朝着阴暗的方向倾斜;甚至发明了“音乐疗法”,在快要枯萎的蘑菇边上唱歌给它听。
“老师快看!我们的蘑菇重新长出来了!”某个清晨,蘑菇屋爆发出欢呼。记录本里的终于又画出了小小的蘑菇。
在后来的分享活动中,蘑菇屋变身“植物研究所”。讲解员们戴着自制的工作牌,向大家展示他们的重大发现:“不能把水一下子全浇了,要用喷水壶均匀的喷洒在蘑菇营养土里”。
晨光中,那些忙碌的小身影与摇曳的绿植构成动人的画卷——当我们把教育的密码交给孩子,生命自会找到生长的方向。这种课程重构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通过建立认知脉络,让幼儿在真实问题解决中自然生长。
三、“做”字背后的认知重构
陶行知用锄头与粉笔对话的乡村教育实践,暗合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哲学主张。他提出的“行是知之始”颠覆了传统认知秩序,将实践确立为知识生长的原初场域。
“底座不能都用圆柱积木!”建构区传来争执声。聪聪死死护住圆柱体,对面的西西举着三角形积木满脸通红。地上散落着倒塌了两次的“南湖红船”,孩子们为“哪种积木最合适”吵得不可开交。
这本是传统建构活动中常见的场景。按照过往经验,我会直接出示船结构图进行讲解。但想起讨论过的“教学做合一”,我忍住了示范的冲动,转而抛出问题:“建筑工地的工人都是怎么确定材料的?”这句话像打开了神秘开关。第二天,建构区变身“材料实验室”。孩子们搬来各种“建材”:纸筒、奶粉罐、旺仔罐,甚至把草地上的鹅卵石也借来了。浩浩自发设计出“承重测试表”,用碳化积木当砝码,发现奶粉罐能承受的重量最大最稳,欢呼声差点掀翻屋顶。
真正的挑战在第二周来临。当孩子们试图在南湖红船上搭建屋子的时候,屋顶总是会产生塌陷。“是底座不够坚固!”“不对!应该把三角形积木垫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平时沉默的文文突然趴在地上:“你们看!围栏的高度不一样!”
这个发现让工程进入精密测量阶段。孩子们用跳绳当标尺,发现有一些积木看起来差不多大小,但是摆在一起看的的时候能明显发现有高度的差距。
学期末整理环境时,孩子们坚持要把搭建的过程保留到新学期。“这是我们的设计图' !”聪聪认真地说。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不仅是理论,更是行动哲学。幼儿园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场域,需以生活为教材,以实践为方法,让幼儿在“行”中悟“知”,在“知”中导“行”,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现代突围。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
后记:站在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回望,“教学做合一”不再是简单的教育方法改良,而是直指育人本质的哲学回归。当我们将教室的围墙推倒,让知识回归生活现场,教育便不再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成为生命与世界的生动对话。这种对话中生长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对生命意义的觉知与追寻。陶行知用“做”字破解的教育密码,正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同行感言:这场始于幼儿的探索,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教学做合一" 的真谛。当教师退后成为观察者、支持者,孩子便在前台成为发现者、创造者。那些沾着泥土的小手、闪着星光的眼睛,都在诉说:教育本该如此生动。" 最触动我的是教师记录中那些真实的儿童对话。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却能清晰看到儿童思维的进阶。这提醒我们:真正的好教育往往藏在孩子蹲下身观察豆芽时翘起的小辫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