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AI 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

作者

姚晨洁

苏州工业园区星慧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一、引言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培育幼儿审美感知、艺术表达与创造思维的关键载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为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将 AI 技术科学融入幼儿园美术教学,能够打破传统教学资源与形式的限制,契合幼儿好奇、探究的学习特性,构建更具吸引力的美术学习环境,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与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水平。

二、AI 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活幼儿创作兴趣

幼儿认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AI 技术的趣味性与互动性高度契合这一特点。例如,借助 AI 绘画软件,幼儿通过输入“会飞翔的城堡”等创意文字,可快速生成独特画面,这种奇妙的视觉呈现能瞬间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其主动尝试创作的热情,促使内心抽象想法转化为具象视觉表达,持续强化创作兴趣。

(二)拓展教学资源与形式

传统幼儿园美术教学资源多依赖教师手工制作或现成画册,而 AI 技术构建了海量资源库。AI 素材平台可按“四季景观”“动物世界”“童话场景”等主题分类,提供动态绘画素材、3D 立体美术模型等资源,便于教师选取融入教学。同时,“颜料大冒险”等 AI 互动美术体感游戏,让幼儿通过肢体动作操控虚拟颜料的泼洒与混合,为美术教学注入全新互动形式。

(三)助力个性化指导

每个幼儿的美术发展水平与创作风格存在差异,AI 智能评估系统可对幼儿作品的色彩运用、构图布局、造型表现等要素进行分析,生成个性化发展报告,为教师提供幼儿在线条流畅度等技能维度、独特元素运用等创意维度的优势与不足,辅助教师制定精准指导策略,满足个体发展需求。

三、AI 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创意启发:AI 生成激发幼儿灵感

在“奇幻森林”主题创作活动前,教师运用 AI 图像生成工具,输入“发光的树木”“带翅膀的蘑菇”等关键词,生成系列超现实森林场景图。向幼儿展示后,引导其观察画面中的元素组合与色彩搭配,幼儿被新奇画面吸引,纷纷提出“我想画会唱歌的花朵”“森林里有跳舞的石头”等创意,AI 生成的图像成为激发创意的“催化剂”,助力幼儿突破现实认知局限,开启想象创作。

以中班幼儿为例,部分幼儿借鉴 AI 图像的色彩层次,将绿色森林与紫色天空搭配,营造梦幻氛围;有的模仿奇特造型,将树干绘制成螺旋状,使作品充满想象力。教师在旁引导幼儿将 AI 获得的灵感通过蜡笔涂鸦、水彩晕染等个性化绘画语言呈现,保护其独特创意表达。

(二)技能辅助:AI 工具支持基础学习

针对小班幼儿握笔、涂色等基础技能训练,引入“小画家涂色乐园”AI 辅助小程序。程序内置水果、动物等简单轮廓图,幼儿填充颜色时,AI 实时语音提示“这里可以涂得更均匀”“尝试换种颜色搭配”,如幼儿涂苹果轮廓超出边界,AI 会温柔提醒调整,帮助幼儿逐步掌握涂色技巧。程序同时记录幼儿涂色轨迹与色彩偏好,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可针对性开展小组指导,如引导偏好同色系的幼儿尝试色彩混合。

对于大班幼儿,“线条魔法屋”AI 线条练习工具可发挥作用。程序设置曲线、折线、波浪线等关卡,幼儿通过数位板或手写笔绘制,AI 智能判断线条流畅度与形态准确性,给予“你的波浪线像真实海浪一样灵动”等鼓励反馈,并生成练习成长曲线,让幼儿直观感受进步,提升技能训练的主动性。

(三)互动展示:AI 平台促进分享交流

搭建班级 AI 美术作品展示互动平台,幼儿完成创作后扫描二维码上传,平台自动为作品添加动画效果(如花朵绘画旁生成飞舞的蝴蝶),生成专属作品页。幼儿可在平台浏览同伴作品并进行语音评论(如“我喜欢这幅画的太阳颜色,感觉很温暖”),教师可发起主题投票或组织线上美术故事接龙(如基于“小兔采蘑菇”作品创作后续情节)。

在“我的家人”主题创作后,平台展示的作品形式多样,有的呈现手拉手的全家福,有的聚焦妈妈的长发。通过互动,绘制全家福的幼儿收获“好温馨”的评论,获得情感共鸣;描绘妈妈长发的幼儿从点赞中获得认可,并从其他作品中学习到用圆形表现爸爸肚子等绘画技巧,使美术分享从单一展示转变为多元互动的学习场景。

(四)评价反思: AI 分析优化教学与创作利用 AI 美术作品评价系统对幼儿阶段性创作进行分析,系统从色彩丰富度(色彩种类与搭配和谐度)、构图合理性(主体位置与元素分布)、创意独特性(新元素运用与情节设计)等维度生成可视化报告。教师汇总班级数据后,若发现中班幼儿普遍存在色彩搭配单一问题,可调整教学计划,开展“色彩变变变”主题活动,通过 AI 色彩混合模拟实验,让幼儿直观感受色彩变化,再进行创作实践。

幼儿也可通过简易版分析(如用“创意小火箭”图标表示创意水平)了解作品优劣。例如,在“海底世界”创作中,某幼儿根据报告中“小鱼分布可更分散”的建议,主动调整画面,将角落的小鱼分布到不同水层,通过 AI 评价实现创作反思与提升。

四、实践中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一)现存问题

1. 技术适配性不足:部分AI 工具操作复杂,如繁琐的触控指令、过多文字交互,超出幼儿操作能力;数位板等设备与幼儿园常规平板、画笔的兼容性较差,影响使用体验。

2. 过度依赖风险:教学中发现,个别幼儿过度依赖AI 生成灵感,自主想象减少;教师在AI 辅助下,有时因关注技术数据而弱化对幼儿原始创意的人文解读,出现“重数据、轻理解”的倾向。

3. 资源质量差异:AI 生成的美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图像存在色彩过于艳丽、元素抽象复杂等审美偏差,与幼儿认知不符,教师筛选优质资源需耗费额外精力。

(二)优化方向

1. 技术适幼化改良:联合技术团队开发专为幼儿设计的极简操作AI 美术应用,简化交互方式(如以手势识别替代复杂点击),适配幼儿园常规设备(普通平板、纸质绘画扫描上传),提升操作便捷性。

2. 平衡技术与创意:明确 AI 的辅助定位,教学中强调“先创意构思、再AI 拓展”,如幼儿先口头表达创意,再借助 AI 完善;教师培训注重“人文观察与技术分析”结合,既参考AI 数据,又通过对话理解幼儿创作的情感内涵。

3. 建立资源筛选机制:组建教师团队,依据幼儿年龄特点与审美发展规律,制定AI 美术资源评价标准(如色彩柔和度、元素直观性),定期筛选优质资源,形成园本化美术资源包,便于教学使用。

五、结语

AI 技术与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融合,为幼儿美术学习构建了新场景,在激发兴趣、支持学习、促进交流等方面展现独特价值。实践中需正视技术适配、创意平衡等问题,通过持续优化应用路径,使 AI 真正成为提升幼儿美术素养、推动学前美术教育创新的助力,为幼儿艺术启蒙打造兼具科技温度与人文关怀的发展路径,期待未来 AI 与学前美术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滋养幼儿的创意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 , 冯晓霞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为AI 融入美术教学提供幼儿发展规律依据)

[2] 何克抗 .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与实践反思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3).(从教育技术角度为AI 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3] 虞永平 . 学前教育学 [M].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12.(指导 AI 融入教学时遵循学前教育基本规律)

[4] 尹少淳 . 美术及其教育 [M]. 湖南美术出版社 , 2009.(为 AI 与美术教学融合提供学科理论支撑)

[5] 祝智庭, 彭红超.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问题与应对[J]. 中国电化教育, 2019(9).(为AI 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伦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