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中段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与应用效果研究
张泓钰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青山小学惠东校区 010060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相联结,是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对于低中段学生而言,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于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理解和运用语言。部编版教材强调单元整体性与人文主题的融合,为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丰富可能。本文旨在探索生活化情境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及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力图为一线的语文教学提供实用参考。
一、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策略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应紧密围绕单元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真实、有趣且易于参与的学习场景。
(一)以观察为基础的情境设计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依赖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接触来理解周围世界。这一特点决定了观察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应当依据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充分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可用资源,将课堂学习与真实环境有机联结,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为语言积累和表达运用奠定坚实表象基础。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个以“秋天”为主题的大单元包含了《秋天》《江南》《雪地里的小画家》等多篇课文。在单元起始阶段,教师就可以设计寻找秋天的足迹的持续性观察任务。学生不仅观察校园里树叶的变化,还可以留意天气转凉、人们衣着改变、农作物成熟等更丰富的秋日景象。在后续的《江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南北秋天差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则可以提前观察各种小动物的脚印特征。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观察笔记成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库,他们随时记录发现,收集落叶、果实等实物,拍摄秋景照片。在单元最后的语文园地中,学生运用积累的观察素材进行写话练习,或制作秋天主题的手抄报。这种贯穿单元始终的观察活动,使各个单篇课文的教学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共同的主题下相互关联、层层深入。
(二)以体验为核心的情境再现
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情感体验日益丰富,角色代入和共情能力逐步发展。体验式情境创设恰好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核,感受人物情感,体会思想内涵,使学习过程成为一次有意义的情感共鸣和生命对话。教师需精心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和情感投入的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参与和模拟实践中,获得对文本内容更深层次的感悟和个性化理解。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中,这个单元的学习可以围绕“动物朋友博览会”的大情境来展开。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自家或亲友饲养的小动物,分享与它们相处的趣事,初步激发情感共鸣。深入学习课文时,鼓励学生模仿老舍笔下猫的古怪性格、母鸡的负责慈爱,或是丰子恺笔下白鹅的高傲步态、从容叫声,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朗读,揣摩作家是如何通过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来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习作:我的动物朋友”环节,则可创设“寻找最美动物朋友”的任务,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有目的地介绍自家动物的外形、习性、趣事,将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到真实的写作任务中,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这种以体验为核心的情境再现,将语言学习与情感体验、表达实践深度融合,使学生不仅读懂文字,更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与生命,实现了从“学语文”到“用语文”的升华。
(三)以任务为驱动的综合情境
大单元教学强调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主张在真实或拟真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任务为驱动的综合情境创设,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路径。它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将单元内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童年美好的回忆”这一人文主题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贯穿始终的大任务:“筹备班级童年故事会”。首先,在《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童年时的心情变化,并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经历写清楚、写生动的,为后续讲述和写作自己的故事积累方法。接着,在口语交际“安慰”环节,可以结合“故事会筹备过程中,有同学因担心讲不好故事而沮丧”或“联想到课文中作者遇到挫折时的情绪”等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的心情,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安慰,提升口语交际的实际应用价值。最后,在习作“记一次游戏”中,明确此次写作即为向“童年故事会”提交的稿件,要求学生选择一次印象深刻的游戏经历,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把游戏过程写清楚,写出当时的想法和感受,并尝试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在“筹备班级童年故事会”这一大任务的驱动下整合起来,学生为了完成最终“讲述和分享”的目标,而主动投入到阅读、思考、练习、写作、交流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中,深刻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也得以有效落实。
二、生活化情境的应用效果
生活化情境的合理运用为语文课堂带来了显著变化,其效果体现在多个层面。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融合,课堂教学呈现出更加生动的面貌。
其一,生活化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课堂参与感。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与自身经验密切相关时,会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观察秋天变化、模仿动物特征等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参与热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其二,在文本理解方面,生活情境搭建起文本世界与现实体验的桥梁。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能够更深入地领会文字背后的含义与情感。比如在动物主题单元中,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家笔下的动物形象,更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其三,在真实或拟真的情境中,学生为了完成特定任务,会自然而然地调动已有语言储备,尝试运用新学的表达方式。这种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实践,远比机械的句型操练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
结语
生活化情境在大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打通课堂与生活的界限,使学生在亲切、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发展能力。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精心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敏 . 整合知识点创设大情景——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4(12):187-189.
[2] 胡盼娜 . 小学语文古诗词单元学历案设计与运用研究 -- 以四年级为例 [D]. 浙江 : 杭州师范大学 ,2023.
[3] 张欣月 .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个案研究 [D]. 北华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