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
张桦
庆阳市西峰区向阳小学 745000
前言:就处在小学这一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正值价值观念树立的关键时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至小学教育教学当中,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强小学生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针对于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至小学教育教学当中,实现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培养,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和探讨话题。为此,本文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铸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的研究便凸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文化符号的具象表达
(一)符号解析与文化意涵
汉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凝聚着民族智慧的“结晶”。以“国”字为例,由“囗”和“玉”组合而成,其中“口”代表着疆域含义;“玉”代表着珍贵与权威含义,既体现出了对领土的尊重,也蕴含了“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一汉字结构进行拆解和细致剖析,帮助学生对“家国一体”的深刻内涵有一个更加深入地理解,构建起个人与家庭、国家之间紧密联系。除此之外,传统节日同样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既是时间的标记,也是文化的记忆。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挖掘端午节日“赛龙舟”习俗中所蕴含的“团结奋进”精神;清明节日“扫墓祭祖”习俗中所蕴含的“慎终追远”与“感恩先辈”理念等等。通过这样一种文化符号的具象表达,可以促使学生从符号层面跃升至精神层面的深刻认同。
(二)跨文化符号对比
基于全球化这一大环境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民族特性的了解和认识,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符号对比。如: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将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油画进行对比,从视觉这一层面入手,帮助学生感受并体会到中国水墨画所具有的“意境深远”与“留白之美”的独特魅力;或者,还可将中国端午节与西方情人节进行对比,从庆祝方式这一层面入手,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爱”与“责任”在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表达差异。通过这样一种跨文化符号对比,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并促进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
二、情感联结的深化
(一)历史典故现实映射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遗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其中蕴含着“个人奋斗”与“集体精神”。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历史故事中的“坚韧不拔”与“勇于探索”精神,将其与当代科技创新中的“勇于突破”、“追求卓越”等精神紧密联系到一起,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这样一种跨时空“对话”,可以实现历史典故的现实咉射,赋予历史典故现实意义,有效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所存在的“界限”,有利于学生文化认同的增强。
(二)地域文化共同体意识构建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所具有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不同民族的地域文化向学生介绍,以此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在对学生讲解“丝绸之路”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需要将重点放置在“文化”这一层面上,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丝绸之路”并非只是单一的贸易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各民族在文化交流这一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中华文明“辉煌”。通过这样一种多视角转化,可扩大学生文化视野,有利于学生文化“共同体”
意识的培养和增强。
三、实践体验的沉浸
(一)传统技艺协作式体验
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剪纸、陶艺、刺绣等。通过对这些传统手工艺的深入挖掘可我发现,其中不仅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更蕴含着深厚的协作精神。如:在进行陶艺作品制作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多人参与,从设计到造型再到定型等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与协作配合。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团结互助”精神。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各班级、各年级有效联合到一起,组织学生开展跨班级、跨年级的传统技艺协作式体验活动,引领学生在共同完成传统手工艺创作这一过程中,切身体验并感受到“集体”所发挥的强大力量,从而更加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大概念。
(二)民俗活动参与式体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俗活动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以及元宵节“猜灯谜”等,就这些民俗活动而言,具有一定的群体参与性特点。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这一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班级“龙舟接力赛”、班级“中秋诗会”等民俗活动开展,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有,感受并体会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在。通过这样一种参与式体验,可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有效转化,逐渐由认知层面转化为实际行动。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铸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成为全球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既是文化传承所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此,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至其中,实现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培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敬 .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探索 [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5,42(06):87-94.
[2] 赵艳 . 青海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 [J]. 青海教育 ,2025,(03):47-48.
[3] 阿丽耶柯孜·热合曼 , 张海燕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以依麻木镇国语小学为例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4,10(05):87-91.
作者简介:张桦,1978 年 11 月生,女,汉族,甘肃庆阳人,大专学历,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