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民族音乐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呈现与实践

作者

任雪莲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泗门实验中学  31547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越来越重视。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民族音乐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认同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超越传统的听赏与跟唱模式,让这些宝贵的民族音乐资源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是一线教师亟待探索的课题。

一、创新教学方法:让民族音乐“活”起来

面对教材中丰富的民族音乐作品,简单的聆听与学唱已不足以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音乐背后的文化语境与情感内涵。

(一)创设情境,沉浸体验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有时会存在距离感,这种距离可能源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或生活经验的差异。单纯依靠听觉通道接收音乐信息,往往难以充分触动其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而情境化教学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将抽象的听觉艺术转化为可感知、可联想、可体验的立体化学习内容,从而降低理解难度,激发内在兴趣。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教材中作品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与情感内核,并运用多种媒介手段予以呈现。例如,在教学《草原牧歌》单元时,作品《鸿雁》和《牧歌》所传递的是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生活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为了帮助学生进入这种情感氛围,教师可以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有选择地展示描绘内蒙古辽阔草原风貌的影像资料,如万马奔腾的场景、蓝天白云下的蒙古包、或是那达慕大会上举行的传统活动。视觉信息的有效补充,能够迅速将学生带入广袤草原的时空情境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歌词的文学意象,如“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所勾勒的生动画面,以及“绿油油的草原上,跑着白羊”所描绘的宁静景象,启发他们结合画面与音乐,去体会游牧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那份悠远厚重的思乡之情。这种情境创设的方法,本质上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辅助他们跨越文化隔阂,主动地去探索和建构属于自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二)对比聆听,感知特色

中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其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音乐语言与风格色彩。对于初中生而言,准确捕捉并记忆这些风格特征并非易事。对比聆听作为一种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通过将具有显著差异的音乐作品并置欣赏,利用其间的反差效应,能够强化学生的听觉感知,促使他们在比较中主动发现、总结和辨识不同音乐形态的特点,从而深化对音乐多样性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欣赏新疆维吾尔族的《青春舞曲》与蒙古族的《辽阔的草原》。前者是一首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的歌曲,其典型节奏富于动感,旋律活泼跳跃,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欢乐,体现了维吾尔族音乐能歌善舞的特点。而后者则是一首旋律悠长、节奏自由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其音调高亢嘹亮,气息绵长,节奏舒缓,大量运用装饰音,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辽阔壮美和牧民深沉的情感世界。将这两首作品先后或交替聆听,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前者紧凑的节奏带来的欢快感与后者悠长旋律带来的苍茫感所形成的强烈对比,进而深刻理解草原游牧文化与绿洲农耕文化所孕育出的不同音乐审美表达。

另外,还可以将江南丝竹乐的代表性曲目与北方吹打乐进行对比。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细腻婉转、清新秀雅,多采用二胡、笛子、琵琶等丝竹乐器,演奏效果柔和优美,意境深邃,如《中花六板》等乐曲,体现了江南文化的温婉气质。而北方吹打乐则风格刚劲粗犷、热烈红火,常以唢呐、管子、锣鼓等吹打乐器为主,音响洪亮,气氛喧闹,常用于节庆庙会等场合,展现的是北方人民的豪爽性格。通过组织学生对比聆听这两种乐种,引导他们关注乐器音色的差异、乐队编制的不同以及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学生便能更容易地把握到地方文化如何深刻地影响着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建立起音乐与文化关联性的初步概念。

二、丰富实践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音乐是实践性极强的艺术。唯有通过亲身参与和创造,学生才能与音乐建立最深层次的连接,真正实现从“听客”到“参与者”的转变。

(一)创造性演绎,激发潜能

创造性演绎教学法强调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改编、创作等实践活动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这种方法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智能可以通过实践得到发展。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演绎能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比如在学习《彩色的中国》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简单的手势舞,用身体动作表现歌词中描绘的祖国山河。这种律动创作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旋律,还能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肢体协调能力。对于《阳关三叠》这样的古曲,可以鼓励学生用现代语言重新填词,表达当代生活中的离别情感,使古老的旋律焕发新的生命力。而在《龙船调》的教学中,可以提供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尝试为歌曲设计伴奏音型,体验民间音乐的节奏魅力。创造性演绎活动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框架。对于音乐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简单的创作模板;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鼓励更大胆的创新。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这种再创作不是对原作的否定,而是基于理解的个性化表达。

(二)融合多元艺术,拓展表达

跨学科艺术融合教学法主张打破艺术门类的界限,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联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方法基于艺术通感理论,认为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融合其他艺术形式能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音乐作品,丰富审美体验。实施艺术融合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跨学科活动。例如在欣赏《百鸟朝凤》时,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描绘的画面进行绘画创作,用色彩和线条表现想象中的百鸟争鸣景象。这种视听联动的活动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形象性。对于《唱脸谱》这样的京剧题材作品,可以组织学生动手绘制脸谱面具,并配合音乐进行展示表演。这种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京剧脸谱的色彩象征意义,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表演自信。

结语

将民族音乐元素创新地融入初中音乐教学,其意义远不止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播种文化的种子。教师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和多样化的实践引导,能够有效打破时空隔阂,让古老的民族音乐在青春的课堂中焕发新的光彩。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顾培培 . 新课标背景下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以及实践路径 [J]. 新课程导学 ,2023(14):40-43.

[2] 刘歌 .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 中学生博览 ,2025(11):194-196.

[3] 刘胜男 . 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方式研究[J]. 中外交流 ,2021,28(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