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陈祖强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教师进修学校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导向”,要求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而开放性问题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关键载体。其教学探索与实践需围绕“问题设计- 课堂实施- 评价优化”三大核心环节展开,具体路径如下:
一、核心方向:明确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价值
开放性问题区别于传统封闭题(唯一答案、固定思路),具有条件不完备、解法不唯一、答案不固定的特点,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1. 激发思维灵活性:打破“唯一解法”的思维定式,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2. 培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补充条件、尝试不同思路,模拟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3. 落实核心素养:直接对接“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
二、实践关键:把握“问题设计”与“课堂实施”两大核心
1.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原则与类型
设计需紧扣初中数学核心知识(如方程、几何、函数等),避免无意义的“开放”,核心原则为“立足教材、难度分层、关联生活”。常见类型包括:
条件开放型:给出结论,补充满足结论的条件(例:已知一次函数过点(1,3) ,请再添加一个条件,确定该函数解析式)。
解法开放型:同一问题有多种解题思路(例:用至少两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
结论开放型:给出条件,探索可能的结论(例:已知点 A(2,0) 、 B(0,3) ,请写出一个与线段AB 相关的数学结论)。
实际应用开放型:结合生活场景,设计解决方案(例:学校计划购买一批篮球和跳绳,预算500元,篮球每个80元,跳绳每根15元,如何制定采购方案?)。
2. 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课堂需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体”,核心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具体步骤:1. 问题导入:结合教学内容,用生活场景或旧知引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兴趣(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以“设计面积为 20 ㎡的矩形花园”为问题引入)。2. 自主探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时间,鼓励记录不同思路(避免教师过早提示,保护思维多样性)。3. 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思路,讨论不同解法的合理性与优劣(教师巡视,引导小组聚焦核心矛盾,如“哪种采购方案性价比更高”)。4. 总结升华:教师梳理学生的思路,提炼共性方法(如“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明确不同解法的适用场景,而非评判“对错”。
三、保障机制: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唯分数”评价无法适配开放性教学,需建立“过程性评价 + 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最终结果,更关注学生的“思路创新性、合作参与度、反思能力”(例:记录学生提出的独特解法,或小组讨论中的贡献)。评价主体多元化: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例:学生自评“本次探究中是否尝试了新方法”,小组互评“是否积极参与讨论”)。 评价反馈及时化:用具体、建设性的语言反馈(例:“你补充的条件‘函数过原点’很简洁,若能进一步说明为何这个条件可行,会更完整”),避免笼统的“好/ 不好”。
四、实践反思与建议
1. 避免“伪开放”:部分问题看似开放,实则解法唯一(如“写出一个正数”),需严格把控问题设计的开放性,确保有真实探究空间。
2. 关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开放问题(例:基础弱的学生可先完成“补充 1 个条件”,基础强的学生尝试“补充 2 个不同类型的条件”)。
3. 长期坚持渗透:开放性教学需融入日常课堂,而非仅作为“专题课”,通过持续训练让学生适应“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模式。
综上,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本质是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核心在于以高质量的开放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赖贞杏. 开放性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J] 教师博览 ( 科研版 ),2016,01
[2] 沈幼娟.谈开放题的设计及其教学价值[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08
[3] 陈丽. 初中数学开放型习题的编制与教学实践研究 [J] 考试周刊,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