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调皮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探索

作者

陈雪

陕西师范大学幼儿园 西安 710032

在幼儿园里,调皮幼儿总是老师日常管理中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其实这些孩子不是真的有“行为问题”,只是他们精力特别旺盛,想法也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太适应常规的教育场景。要是没好好引导,很容易让他们有心理压力,还会引发行为上的冲突。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小时候心理发展是否健康,会影响一辈子的人格。”临床心理学研究也发现,有些成年人的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根源其实在幼儿时期 —— 那时候的情绪和行为矛盾没处理好 [1]。

3-5 岁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识、认识社会规则的关键阶段。这时候大人怎么看孩子的行为、怎么引导他们,直接关系到孩子能不能建立自信心、会不会和别人交往。要是只想着“管着”调皮幼儿,不管他们的心理需求,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不行,还会抵触集体;但如果能用科学的方法,找到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就能把“调皮”变成优点,比如让他们更爱探索、更有创造力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要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可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对调皮幼儿的教育还停留在“纠正错误行为”上,没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家长也常因为“孩子不听话”着急,要么不管不问,要么管得太严,反而让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更严重 [3]。所以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四个方面探讨适合调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希望能给一线教师一些可供参考的教育方法。

1. 创设支持性教育环境,消解心理隔阂

打造这样的环境,要从“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方面入手。物理空间上,班里可以设个“情绪角”,放些软乎乎的靠垫、能解压的玩具和情绪卡片。要是调皮幼儿闹脾气、有点冲动,就让他们自己去情绪角待一会儿,调整一下状态;区域活动时也留个“探索空间”,比如在科学区放积木、齿轮这些能自己拼搭的东西,让精力足的孩子动手玩,释放能量。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叫小宇的孩子,他在集体活动里总突然跑起来,还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老师批评了好几次,他反而故意弄坏玩具。我观察了一阵发现,小宇“调皮”是因为不适应集体活动——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跟不上大家的节奏,就用捣乱的方式求关注。

针对这个情况,我先在班里设了个“探索小站”,放了拼图、轨道车这些小宇喜欢的东西,允许他在集体活动中途觉得累了,就去“探索小站”自己玩10 分钟;每次和小宇说话,我都先听他说。比如他抢玩具后,我不直接说他错了,而是问:“你是不是特别喜欢这个玩具呀?那想和小朋友一起玩,该怎么说呢?”

这样引导了两个月,小宇慢慢会用说话的方式提需求了,也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和小朋友的冲突少了 80% 还多。其实支持性环境的关键就是“接受孩子的不一样”——不用让调皮幼儿和其他孩子做得完全一样,在规则范围内给他们点灵活的空间,让孩子觉得“我特别被尊重”,这样他们就不会抵触老师,愿意听引导了。

2. 强化积极行为引导,激发内在动力

调皮幼儿不是只有“坏行为”,他们往往精力足、脑子活、好奇心强,只是这些优点被“调皮”的标签盖住了。教师要是能及时发现并表扬他们的好行为,能帮孩子建立自信心,主动改掉不好的习惯。心理学里的“强化理论”说,人做一件事要是能得到积极反馈,就会更愿意做这件事。所以教调皮幼儿,要照着“放大优点、少提缺点”的原则,用鼓励的话让他们从心里想进步。

“分层目标”就是根据孩子的能力,设一步步的小目标。比如对上课爱走神的孩子,先让他“能认真听老师讲 5 分钟故事”,做到了就给点小奖励,再慢慢把目标提到 10 分钟、15 分钟。孩子每次完成目标,自信心就多一点。

我们班以前有个叫朵朵的孩子,特别活泼,画画时总在别人的画纸上乱涂。老师提醒了好几次,她还是那样。后来我发现,朵朵虽然爱“捣乱”,但动手能力强,配颜色有自己的想法。

于是我先夸她:“你今天画的彩虹颜色真鲜艳,云朵的形状也很有意思,要是能在自己的画纸上画完,肯定更漂亮!”同时让她当“色彩小老师”,画画时帮别的小朋友选颜色。

从那以后,朵朵不再乱涂别人的画了,还主动帮小朋友改画,画画时能专注 20 分钟,之前只能专注 5 分钟。其实引导调皮幼儿的积极行为,关键是“找他们的闪光点”——别盯着孩子的错处,从细节里发现他们的好表现,及时、具体地夸他们,让孩子觉得“我努力了,老师能看见”,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往好的方向发展。

3. 设计结构化同伴互动,促进社会学习

调皮幼儿和小朋友相处时,常因为“不懂规矩”闹矛盾。比如想和别人玩,却推推拉拉;想分享玩具,直接就抢。其实他们不是故意的,就是没学会怎么和人交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很重要,能帮孩子学社会规则,提高交往能力。”所以设计点有结构的同伴互动活动,让调皮幼儿在合作里学怎么和人相处,能改善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4]。

设计这样的活动,要照着“目标清楚、分工明确、老师引导”的原则,根据调皮幼儿的特点来。比如对爱抢玩具的孩子,组织“玩具分享会”:每个孩子带一件自己的玩具,活动前说清楚规则——想玩别人的玩具,要问“我能和你一起玩吗?”,别人同意了才能拿;活动时老师全程看着,要是有抢玩具的情况,赶紧教孩子用正确的话沟通。

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搞“小组拼图比赛”:把孩子分成4 人一组,每组发一幅大拼图,明确每个人负责拼哪部分,让大家一起完成。调皮幼儿在合作中要关注小伙伴的进度,配合着做事,慢慢就能提高专注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们班有两个典型的调皮孩子:小泽精力特别足,总追着别的小朋友跑;小诺特别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和人分享。为了帮他们改善和小朋友的关系,我设计了“合作搭小城堡”的活动:把班里的孩子分成5 组,每组4 人,让小泽和小诺在一组,再找两个性格温和、会和人相处的孩子和他们搭档。

活动前分好工:让小泽搬积木(用用他精力足的优点),小诺设计城堡的窗户(发挥他有创意的优点),另外两个孩子搭城墙、做装饰。活动时要是小泽追着别人跑,我就说:“小城堡还需要积木呢,你能帮小组多搬点吗?”要是小诺不愿意分享积木,我就提醒他:“你设计的窗户得和城墙配起来,和小伙伴商量商量,肯定会更漂亮。”

这样活动搞了好几次,小泽慢慢会用“一起搬积木”的方式和小朋友互动了,小诺也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了。他俩和小朋友的冲突,从每周 10 多次降到了 2-3 次。结构化同伴互动的关键是“搭个交往的桥”——用清楚的规则和分工,告诉调皮幼儿该怎么和人相处,让他们在合作里觉得“自己很有用”,慢慢学会尊重别人、配合别人,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4. 深化家园协同机制,构建教育闭环

调皮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家长怎么教孩子,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我在教学中发现,调皮幼儿的家庭常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太放任”,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不管孩子做错事,导致孩子没规矩;另一种是“管太严”,家长着急,就批评、惩罚孩子,让孩子反而更叛逆 [3]。所以得加强家园合作,帮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让幼儿园和家里一起发力,这样才能保障调皮幼儿的心理健康。

家园协同要从“沟通、指导、反馈”三个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沟通时要“因人而异”:对太放任的家庭,用视频、照片给家长看孩子在园的不好行为,比如“小宇今天抢了小朋友的玩具,要是一直不管,以后他可能不会和人交往”,让家长知道教育孩子很重要;对管太严的家庭,多说说孩子在园的好表现,比如“朵朵今天主动帮小朋友收拾玩具,其实她很愿意守规矩,在家可以多给她点自己做主的空间”,缓解家长的焦虑。

指导方面,定期开“家长微课堂”,用线上直播、线下讲座的方式,教家长怎么教调皮幼儿心理健康,比如“怎么用‘情绪卡片’帮孩子说自己的感受”“怎么通过亲子游戏让孩子懂规矩”。还得给家长个性化建议——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帮家长制定专属的教育方案。比如给精力足的孩子推荐“亲子运动打卡”,给内向但调皮的孩子设计“家庭故事分享会”。

反馈方面,设计一个“家园联系手册”,老师每周记孩子在园的进步和不足,家长记孩子在家的表现,双方通过手册及时沟通,调整教育方法;每个月开“家园座谈会”,让家长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一起讨论大家都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叫小航的孩子,他在园总故意打翻餐盘、推倒椅子。家长工作忙,不管他,觉得“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为了改变这个情况,我先给家长看小航在园的视频,跟他们说一直不管会有什么问题;然后帮家长制定“家庭规则培养计划”:每天晚饭吃完,让小航自己收拾餐具,做好了就给一颗“星星”,攒够 10 颗星星,就陪他玩一次亲子游戏;我还每周在“家园联系手册”里跟家长说小航的进步,比如“小航今天主动收拾自己的椅子了,比上周强多了”。

这样家园一起努力了三个月,小航打翻餐盘、推倒椅子的行为基本没了,在家也愿意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也从“不管”变成了“科学引导”。其实家园协同的关键是“一起有共识、一起努力”——让家长理解调皮幼儿的心理需求,学会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幼儿园一起教孩子,别出现“幼儿园教规矩,家里又破坏规矩”的情况,给孩子一个一直能感受到一致教育的环境。

5. 结语

教调皮幼儿心理健康,不是简单地“纠正错误行为”,而是要“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搭个成长的平台、一起形成教育的力量”。作为一线幼儿园老师,我们不能随便给孩子贴标签,要包容调皮幼儿的特别,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同时也要让家长参与进来,让幼儿园和家里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调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不少困难,比如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再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得再改善。以后需要加强对幼儿园老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建立家园协同的数字化平台,更好的完善教育体系。相信只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一起努力,每个调皮幼儿都能在理解和引导中解决心理矛盾,发挥自己的优点,身心都健康发展,长成自信、乐观、有爱心的孩子。

参考文献:

[1] 沈青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24: 124-126.

[2] 易慧娟 , 马学刚 . 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J]. 学前教育研究 , 1998, 4: 57-58.

[3] 桑青松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J]. 学前教育研究 , 2003, 4: 19-20.

[4] 赵淑美 , 刘彩花 .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J]. 山东教育 , 2002, 1: 104-

105.

作者简介:陈雪(1978—),女,汉族,陕西人,中教高级,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