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

李志杰

广州市黄埔军校纪念中学 510715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核心素养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传统初中历史教学往往侧重知识点的识记和应试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重构教学逻辑、创新实践路径,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价值。

1、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育人价值

1.1 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

唯物史观是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与联系;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强调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历史解释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思辨性,鼓励学生基于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多元解读;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的价值归宿,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

1.2 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历史教学,超越了传统的知识本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通过唯物史观的培育,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时空观念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的延续性与变异性;史料实证能力的提升能让学生学会辨别历史信息的真伪,形成理性思维;历史解释的训练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家国情怀的熏陶则能让学生从历史中传承民族精神,树立责任担当意识。这些素养的综合发展,为学生成长为具有历史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公民奠定基础。

2、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偏离核心素养

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仍将教学目标局限于知识点的识记,以应对考试为主要导向,忽视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仅要求学生记住战争的时间、条约内容等知识点,而不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战争的根本原因,也不通过史料实证探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

2.2 教学方法单一固化

传统历史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方法,教学手段以 PPT展示和板书为主,缺乏互动性和探究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参与历史情境的构建,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

2.3 史料教学流于表面

虽然部分教师开始引入史料,但多以文字史料为主,且缺乏对史料的深度运用。学生仅被要求阅读史料并提取信息,而不涉及史料的来源分析、可信度判断等高阶思维训练。例如,在“辛亥革命”教学中,教师呈现孙中山的演讲节选后,仅提问“演讲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而不引导学生思考“该演讲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与其他史料相比有何特点”,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停留在浅层次。

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3.1 重构教学内容,凸显素养导向

3.1.1 围绕核心素养整合教材内容

以核心素养为线索,打破教材的章节界限,重构教学单元。例如,将“中国近代史”整合为“民族危机与抗争探索”主题单元,通过“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历史脉络,贯穿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素养目标。

3.1.2 补充多元素材拓展教学资源

引入丰富的史料类型,包括文献史料(奏折、日记、报纸)、实物史料(文物图片、历史遗迹)、口述史料(老兵回忆、民间传说)等,为素养培养提供载体。

例如,在“唐朝的对外交往”教学中,除教材内容外,补充《大唐西域记》片段、日本遣唐使画像、鉴真东渡路线图等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史料理解唐朝的开放包容,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2 创新教学方法,激活素养培养

3.2.1 情境教学法构建历史现场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增强时空观念和代入感。例如,在“商鞅变法”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分别扮演商鞅、秦国贵族、农民等角色,围绕“变法是否合理”展开辩论。学生需结合史料(如《史记·商君列传》)阐述观点,在辩论中理解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同时培养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思考改革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3.2.2 项目式学习深化探究能力

设计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例如,在“近代化的探索”单元,布置“假如你是 19 世纪末的改革者,如何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项目,学生需分组完成以下任务:收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史料,分析历史经验教训;绘制改革方案思维导图(体现时空观念);撰写改革建议书并进行展示(运用历史解释)。项目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改革的可行性,培养史料实证和批判性思维。

3.3 强化史料教学,培养实证精神

3.3.1 开展史料辨析训练

引导学生掌握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史料类型判断、来源考证、可信度评估等。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呈现两则史料:一是李鸿章的奏折(强调清军装备落后),二是日本随军记者的报道(描述清军军纪涣散)。让学生思考:“两则史料的作者立场是什么?”“哪则史料更能反映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通过辨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实证精神。

3.3.2 引导多元历史解释

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解读历史,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例如,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教学中,呈现欧洲航海日志(强调“文明传播”)、印第安人后裔的口述(控诉殖民掠夺)、现代历史学家的评价(全球联系的开端)等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全面评价哥伦布的航行”,让学生认识到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从“教历史”到“育素养”的范式转变。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仅掌握知识,更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思维方法和价值认同。这一改革实践不仅关乎历史学科的育人质量,更对学生终身发展和民族精神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思考与实践. 侯燕婷. 考试周刊,2025(18)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研究 . 孔晓光 .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10)

[3]“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 姚伟建. 教育,20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