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王丹

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一、生活情境导入法:唤醒生活经验,激发探究兴趣

生活情境导入法即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日常现象或真实需求出发,为其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借助该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探究问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1]。由于这种方法能快速地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的距离,因此适用于各年级、各领域的新课导入环节。

以三年级《水》单元“水的蒸发”教学为例,因为昆山地区水乡众多,所以学生们对于“清晨露水”“雨后地面变干”等现象并不陌生。在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昆山周庄古镇清晨的视频“镜头中石板路上的露水逐渐消失,河边的湿衣服慢慢变干”。随后进行提问:“同学们,视频里的露水和湿衣服上的水去哪里了?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学生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洗过的头发晾干了”“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等例子。教师便接着进行引导:“这些现象都和水的变化有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水消失的秘密——水的蒸发。”正是通过熟悉的本地生活场景导入,才使学生快速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还能使其意识到科学知识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二、生活资源开发法:挖掘本地资源,丰富教学素材

生活资源开发法是指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为学生挖掘本土地区的本地生活资源(如自然景观、生产场景、民俗活动等等),再将其转化为可用于科学教学的实验材料、探究对象或教学场所,使得教学内容更具地域特色与实用性。实践当中该方法能充分地利用本地的优势,让科学教学变得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就五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生态系统”的教学来说,昆山地区有许多城市公园(如亭林公园)、农田基地(如张浦现代农业产业园),而这些都可以作为优质的生活教学资源。基于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亭林公园生态调查”的实践活动,先提前将学生分为“植物组”“动物组”和“环境组”,要求每组携带记录工具(笔记本、相机)在公园内观察并记录常见的植物(如柳树、樱花树)、动物(如麻雀、蝴蝶)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土壤、水源、光照)。之后回到课堂,学生们需要分组汇报调查的结果,教师则引导学生分析“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动物的粪便为植物提供养分”的生态关系,最终构建起公园生态系统的概念。与传统的课堂讲解相比而言,经过实地观察本地生活资源,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理解会更直观、更深刻。

三、生活问题探究法:聚焦真实问题,培养解决能力

生活问题探究法的重点是教师围绕着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如生活困扰、实际需求、现象疑问等)设计探究任务,再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实验方法开展探究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因为这种方法将“探究过程与生活需求”进行了紧密地结合,所以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体现出了“教育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2]。

比如四年级《运动和力》单元“摩擦力”的教学,学生大多数都有骑自行车的经历,因此“刹车时车能停下来”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但“为什么刹车能让车停下”“怎样让刹车更有效”却是他们从未深入思考的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围绕着这一生活问题为学生设计探究任务,展开如下。第一步让学生回忆骑自行车刹车的感受,并提出猜想“刹车时轮胎与刹车片之间有摩擦力,摩擦力让车停下”;第二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引导学生用弹簧测力计、不同材质的物体(模拟刹车片与轮胎)开展实验,以此探究“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第三步需要学生运用实验结论来解决生活问题“如果自行车的刹车效果不好,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改动?”而学生通过分析便会得出“调紧刹车线(增大压力)”或者“更换更粗糙的刹车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等方案。在上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摩擦力”的知识,还学会了用科学方法解决“自行车刹车”的实际问题。

四、生活实践延伸法:拓展生活场景,深化知识应用

所谓的生活实践延伸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仍然为学生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家庭、社区等生活场景中继续开展实践活动,旨在将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知识、探究方法延伸到生活之中,进而实现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无缝衔接 [3]。此举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让“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得以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比如在三年级《植物》单元“植物的根”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向学生布置生活实践任务“请同学们回家后选择家里的一盆植物(如绿萝、多肉),小心地将它从花盆中取出,观察植物的根有哪些特点,然后尝试将一根带根的绿萝枝条插入水中,再每天观察、记录它的生长情况,一周之后在班级里分享你的发现。”而学生在家庭实践的过程中,不只直观地看到了“植物的根有主根、侧根”,还能通过水培绿萝的过程,进一步地理解“根能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如此才真正的将课堂知识转化为了生活中的观察与实践 [4]。

结语:

“生活即教育”理念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清晰的实践方向——科学教学不应被局限于课堂与教材,而是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让学生在体验生活、探究生活、服务生活的过程中,得以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最终形成“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认知。恰好昆山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活资源,小学科学教材又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优质的载体,只要教师可以准确地把握理念内涵,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生活情境导入、生活资源开发、生活问题探究、生活实践延伸”等教学方法,就能让小学科学教学真正地与生活进行深度的融合,进而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科学中理解生活,促使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吴林林 . 关于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1,(12):26-27.

[2] 黄木林 . 小学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实践 [J]. 亚太教育 ,2022,(01):43-45.

[3] 梁丽. 基于STEAM 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神奇的保温杯”为例[D].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大学,2021.

[4] 李媛秋 . 小学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实践 [J]. 文理导航 ,2025,(0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