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围绕科技创新的组织学习平台与机制构建研究

作者

皋嵘

上海电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教育中心 上海 200136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在提升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本课题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贯彻党建“八八战略”,依据《电气集团党委党建引领世界一流装备企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关注科技人才培养与组织学习平台构建,面向集团内外共 18 家产业单位,通过“八问计”等多种途径开展调研与分析。通过整合科技创新与组织学习相关理论,针对科技创新的四个关键阶段,探讨组织学习如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构建配套的学习平台与机制,激发组织协同活力,助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培育创新文化及领军人才,从组织和人才两方面推动电气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主自强。

一、基本概况

本研究中的组织学习,是以促进科技创新为目标,围绕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而展开的。研究对象主要为电气内部参与科技创新的各类主体。研究内容涵盖组织学习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各方协同关系,以及学习平台与机制的构建。

前期调研显示,当前科技人才培养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不足;二是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具体表现在培养路径设计、选拔机制、项目策划与制度保障等方面缺乏系统性;三是参与科技创新的各级组织之间协同机制不健全。产业融合为科技创新带来重大机遇,不同产业通过交叉渗透与重组不断催生新业态,这一过程亟需跨产业、跨企业、跨部门的高效协作与资源整合。目前,企业间仍缺乏覆盖面广、信息传递迅速、资源整合高效的合作平台,尚未建立统一认知与标准体系。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科技创新,指的是通过创造与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与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升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企业创新本质是知识密集型活动,核心在于知识的运用与再生产,而知识获取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过程常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问题发现与提出)、酝酿期(信息加工与处理)、明朗期(思维突破)和验证期(成果检验)。

组织学习,是企业为增强对环境的适应与反应能力,在个人、团队及组织层面系统开展的知识获取、共享与应用的过程。它既是对内部经验与外部知识的识别与整合,也包括知识的传播与利用能力。其主要特点包括:以组织目标为导向、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来源、具有系统性。每位成员对学习过程及结果均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涵盖知识在个体与部门间的流转。组织学习可分为利用式学习与探索性学习:前者侧重于对现有知识和技术的高效整合与运用;后者致力于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资源的探寻与开发。

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是企业获取知识并构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立学习机制有助于激发企业创造潜力,并通过推动组织创新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如沙希德(Shahid)等人对全面质量管理(TQM)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分析,指出组织学习通过提升个体、团队与组织的学习能力进而改善组织绩效。布拉吉与奥莱雷瓦朱(Bolaji & Olarewaju)对制造企业的研究也表明,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三者间存在正向关联。

组织协同,源于协同理论,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成部分通过协作实现整体效应。巴纳德提出,协作系统应包含三大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组织协同有助于推动协同创新、提升创新竞争力,不同组织间的资源协作是协同创新的基石。本研究认为,组织学习具有系统性,不同参与主体在共同目标与协作意愿下可形成有机协同整体。在组织学习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协同是基本共识与关键要素,直接影响创新发展态势。

三、面向科技创新的组织学习平台协同机制

从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的视角看,组织学习平台是指以电气内部企业为主体,以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多样化学习技术与资源投入,实现知识应用、转化与创造,进而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竞争力。该平台是一个多主体互动系统,各主体投入不同资源并履行相应职责,通过资源交互影响组织绩效与科技创新进程。实现科技创新也要求各部门、各产业与企业主动协同、转变意识、承担责任。依托组织学习平台,可形成多种协同模式,如企业大学、技术学院及产学研合作等。

组织学习系统可分为核心层、支撑层与外围层。  核心层涵盖直接参与创新并推动成果转化与应用的核心成员,包括科技人才及其所在组织;支撑层指为创新提供资金、政策、人力等支持的机构,如集团人力资源部、科技管理部门、中央研究院、教育中心党校及各产业集团;外围层包括为创新提供学术、政策与服务支持的外部组织。本研究主要探讨核心层与支撑层之间的协同关系。

系统协同运作包括总体分工与科技人才成长中的培养重点。  类比企业生产流程,组织学习系统同样需投入各类生产要素,并通过合理组织实现人、服务与产品的高效输出,从而推动科技创新。结合对航天高层次科技人才体系的调研及对 25 位技术人才成长路径的分析,研究发现技术人才的成长与实践机会(如项目历练、重任委派、轮岗锻炼等)及长周期系统培训(如师徒制、学历提升、管理研修等)密切相关。

四、面向科技创新的组织学习平台架构

组织学习平台是组织协同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承担资源整合、信息传播与价值传递等功能,在企业中常体现为卓越工程师学院或企业大学。电气的发展战略与人才需求决定了其学习平台的功能定位。

卓越工程师学院(工作小组)实行科技管理委员会与教育培训委员会双领导机制,负责战略引领与技术人才培养指导。领导团队由集团人力资源部、科技管理部/ 中央研究院、教育中心党校及各产业技术 / 人力分管领导共同组成,履行战略审核、指导与资源支持职责。

学院下设技术学院、专家工作室、创业投资小组与项目实践小组等机构。技术学院依托教育中心党校负责日常运营;专家工作室依托中央研究院,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创业投资小组依托科创投公司,覆盖创新孵化全流程;项目实践小组依托各产业集团,提供业务导向的实践项目。

学院核心职能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规划体系建设。在双委员会指导下构建学院架构,制定人才发展战略与多梯度培养体系,完善制度流程与产业课程体系,建立师资管理等规范。

其二,资源整合。通过内外联动整合专家、技术及项目资源,打造协同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

其三,创新实践。协同产业企业共建实训体系,开发实践项目与课程,推行“揭榜挂帅”,设立首席科学家工作室,加速成果转化。

其四,创业投资。打通从创意到市场的全流程,推动成果产业化,构建多方参与的创新联合体,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组织协同机制涵盖三方面: 一是过程协同,实现学习项目全流程协同与跨组织团队的一体化运作;二是资源协同,打破资源壁垒,推动各级组织参与创新与培养;三是信息共享,通过双向互动降低沟通成本,提升参与积极性。

五、企业大学支持组织学习平台构建

教育中心党校作为集团党性与领导力发展、产业人才开发、组织文化建设与智慧学习运营的核心平台,致力于建设智能化、协同化、敏捷化和生态化的战略赋能平台,成为电气人才与组织发展中心。

一是优化组织架构。 围绕“三支队伍”建设,教育中心党校由原 5 个中心升级为“两中心三学院”架构,包括党建研究中心、融媒体中心、管理学院、技术学院与技师学院。

二是落实技术学院重点任务。  系统构建工程师培养体系,推动领军及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库,实施高端人才分层分类管理。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制定年度计划与重点任务。促进关键技术资源协同,打破内部技术交流障碍,搭建外部技术合作平台。完善工程师培养机制,统筹技术人员梯队与职业发展规划。

三是加强技术学院平台建设。  建立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开展能力识别与建模,整合内外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与项目策划。加强“三教”资源建设,引入外部培训项目,打通内部交流屏障,建设外部技术合作平台。利用数字化学习工具整合科研与学习资源,建立成果共享与信息平台。

四是推进技术学院重点项目。  基于科技人员信息库,从年龄、学历、职称及成果等多维度分析 14 家产业集团的技术人员。依据成长规律,将卓越工程师划分为五个阶段(大学生、菁英工程师、资深工程师、项目带头人、科技专家),并设计相应培养内容。

五是完善技术学院机制建设。  实行动态调整机制,识别关键人才需求,建立人才池与针对性培养项目,构建卓越工程师库与内外部专家库,打通人才管理全流程。制定培养政策与标准,建立需求分析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保障学院运行。

六是实施企业大学发展战略。  贯彻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新产业与新技术方向,以培养具备技术创新与工程解决问题能力的工程师为目标。计划三年内形成技术人才培养总体布局:2023 年建立战略性培养体系,推进 10 个重点项目;2024 年构建集团与产业联动培养机制,试点产业工程师学院;2025 年全面建产工业学院,搭建内外部技术与资源协同平台。

六、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将组织协同、组织学习与科技创新纳入统一框架,探讨三者间的作用机制,重点分析组织学习对科技创新的推动、协同机制构建以及学习平台落地。研究表明:

第一,组织学习能够在科技创新各阶段提供系统化及有针对性的支持。企业应围绕学习机制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与人才培养体系,畅通信息渠道,促进知识传播与应用,将学习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推动学习资源流动与成果转化。

第二,在组织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整合各级优质资源,将其融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流程,实现资源优化与价值创造。集团、产业、企业、教育中心党校及中央研究院等应建立协同机制,通过资源投入与优化,结合“721”学习法则,借助学习平台共同培养符合业务需求的科技人才,弥补人才缺口,推动创新战略实施。

第三,卓越工程师学院或企业大学 / 技术学院可作为组织学习平台的有效形式。前者负责培养体系构建、资源整合、创新实践与创业投资,搭建多类平台;后者承接人才培养规划,系统建设培养体系、推进资源协同与机制完善,打造组织、交流与技术平台,为技术人才成长提供新生态。

未来将在平台落地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细化研究内容,紧密跟踪集团战略与业务需求变化,探析组织学习如何快速响应并支撑战略发展,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研究框架,提出更全面的系统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劲,阳银娟 .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J]. 科学学研究,2012, 30(2):161-164.

[2] 王重鸣,唐宁玉 . 高科技企业创业型学习与组织创新关系研究 [J]. 管理工程学报,2008, 22(3): 12-16.

[3] 曾国屏,刘立 .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 Garvin, D. A.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J]. Harvard BusinessReview, 1993, 71(4): 78-91.

[5] 赵兰香,乐慧丽 . 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与机制研究——以电气集团为例 [J]. 科研管理,2019, 40(S1): 1-9.

[6] 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 71-87.

[7] 颜世富,肖红军 . 企业大学赋能组织创新的机理研究——基于华为大学的案例[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1, 38(5): 121-137.

[8]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95.

[9] 黄健,邓婷 .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企业学习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3): 45-51.

[10] 吕文晶,陈劲 . 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 41(4): 108-116.

作者简介:皋嵘(1972 年——)女,人,汉族,高级经济师,大学本科、工商管理 + 工程师双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