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

王羽

保定建业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是保障建筑工程顺利实施和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当前,在施工项目组织协调、风险动态监测和应急预案落实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风险识别不全面、评估方式欠精准、防控体系执行不到位及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和典型案例,首先对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了识别、评估、控制三个环节的主要短板;随后结合现代管理学和信息化技术,提出完善风险识别流程、构建量化评估模型、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和推广智能化监测手段等策略。研究表明,通过建立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全员、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利用BIM、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辅助决策,并结合多元化培训与安全文化导入,可有效提升施工安全水平,显著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全生命周期;智能监测

引言

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化手段和科学流程,对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毁及工期延误的各类风险进行事前识别、事中评估和事后控制,确保工程顺利进行。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完善施工安全法规与标准,然而在具体工程实践中,仍存在管理模式单一、技术手段滞后、责任分工不清及沟通不畅等多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项目质量与进度,还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和信誉风险,甚至可能引发连带法律责任。基于行业调查发现,多数中小型企业在制度执行、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方面投入不足,专业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信息化水平与大型项目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鉴于此,深入研究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创新管理模式和技术应用,对提高行业整体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为施工企业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

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风险识别流程不完善

多数项目在开工前仅做简单的危险源登记,缺乏分阶段、多层级的动态识别机制。隐患排查往往依赖经验判断,忽略对施工环境、临时设施及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的综合研判,导致未识别或延迟识别诸如高处坠落、危险化学品泄漏和临边洞口风险。此外,对新进施工单位和季节性作业风险的专项识别更是薄弱,难以及时补充风险清单。调查显示,约60%的施工现场未能建立风险库,动态管理停留在纸质台账阶段,无法满足快速响应需求。

(二)评估方法定性偏多

风险评估习惯于定性分级,而缺乏量化指标支撑,难以准确反映风险的严重程度与发生概率。风险等级划分多以经验值为准,未结合项目规模、施工工艺和历史事故数据进行模型校准,导致资源投入和管控措施难以精细化配置。此外,缺少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定期复盘与效果评估,对评估方法的可靠性与合理性考量不足。根据现场调研,仅有不到30%的企业使用风险评分工具,评估结论多停留在“高”、“中”、“低”三级分类,难以指导精准防控。

(三)防控执行与考核脱节

尽管企业制定了安全防控制度和应急预案,但在责任分解、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项目管理人员和班组安全员对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现场隐患整改不及时,违规作业处罚不到位,无法形成长效闭环。同时,对安全事件后续的经验教训总结和整改措施跟踪存在不足,难以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统计表明,约有40%的整改项在计划期限外才完成,阻碍了安全水平的稳步提升。

二、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策略

(一)构建全流程风险识别体系

构建以“前期规划—分阶段识别—动态更新”为主线的风险识别体系。在项目前期,应组织多专业团队进行安全评审,编制风险清单;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开展分阶段和节点性风险排查,并根据施工进度、环境变化和新增作业类型动态更新风险台账;在项目交付前,开展隐患清零检查,确保风险闭环管理。此外,结合应急演练结果,及时补充和完善隐患识别内容。建立数字化风险库,实现企业级风险共享,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借鉴。

(二)建立量化评估与决策支持模型

结合层次分析法(AHP)与失效模式效应分析(FMEA),构建覆盖概率、危害程度与可控性三个维度的量化评估模型。利用历史事故数据库和现场监测数据,对评估模型进行持续校正,通过打分和权重分配,实现对风险的科学分级。进一步开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高风险环节和关键节点的精准监控与资源优化分配,并定期进行模型验证与调整,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三)完善责任落实与绩效考核机制

推行“一岗双责”安全责任制,将风险防控任务细化至项目经理、专业施工负责人和班组长,明确责任清单和考核指标。将安全绩效纳入个人与团队年度综合考评,通过奖惩激励推动制度落实。建立安全生产月度通报和季度审计制度,强化对隐患整改进度和措施效果的监督,确保闭环管理,并定期对考核结果开展专题分析,形成整改建议报告。此外,依托信息化平台,实时跟踪责任落实情况并自动生成考核数据,提高考核效率与透明度。

三、智能化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BIM 可视化风险预警

基于BIM三维模型,对工程结构、临边防护和临时管线等关键部位进行风险标注和预警设置,将潜在风险以图形化方式直观呈现,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场景化演练和优化施工方案。同时,可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员工对高危场景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二)物联网实时监测与预警

在高危作业区、关键机械设备和人员防护用品上部署传感器,通过对倾斜度、震动、气体浓度和人员定位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实现对危险状态的自动预警,并联动现场警示系统和指挥中心,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流程。监测数据还可用于生成安全日报与月报,为管理决策提供量化依据,并可与历史数据比对,发现潜在趋势。

(三)大数据与移动端管理

利用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集成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和事故记录等多源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看板,形成安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同时开发移动端App,支持现场人员随时提交安全报告和隐患照片,实现信息流的快速反馈和闭环跟踪,并可在线查看安全培训资料与演练视频,提升培训效果和现场协同效率。

结论

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与效益的基础。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流程、引入量化评估模型和强化责任考核,可系统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风险预警与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应将BIM、物联网和大数据深度集成于管理体系中,推动安全管理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控转变。同时,应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和多层次培训,提升全员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企业还需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创新技术应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风险管理闭环,并通过持续改进与复盘,形成标准化管理经验,助力行业安全生产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此外,应鼓励行业内企业开展横向交流与协作,推广优秀案例并强化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构建多元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1]黄效法. 探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要点[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5,(05):237-239.

[2]张梁. 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策略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4,(35):52-54.

[3]辛中琦.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应用与探讨[J].价值工程,2024,43(29):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