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画“水印晕染”在现代设计融合教学中的运用
曹煜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四川省 611433
木版画的水印晕染技艺属于中国传统的印刷技术、绘画技术和水性颜 料、宣纸渗化的统一,主要应用是利用宣纸的吸墨特性渗化呈自然晕染,同时 又包含一定的理性工艺技术。对于如此传统的一门艺术,如何把其传统审美特征转化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手段则成为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水印晕染的美学体系解析
(一)材料与技术的共生关系
水印晕染工艺体现的是材料和技术相互配合的过程,水印晕染最主要的材料为梨木、黄杨木等材质坚硬的木料及宣纸、水溶性颜料等,由木头本身的纤维构成决定刻刀走线粗细以及方向的变化,宣纸的吸水性影响颜料散开的距离和浓淡的变化 [1]。梨木质地较硬适用于刻出细微的线条;宣纸是松散型的,润色的时候使多余的色彩能顺势被吸收。这是由材料与技术所构建而成的水印晕染工艺,其技术原理是将水印晕染 刻画在纸上的过程,“刻版—上色—压印”这三个环节完成从材料到成品的转 化。在这个过程中,刻版阶段需要用拳刀、平刀、三角刀之类的刀具去把控线 的虚实。
(二)东方美学的具象化表达
水印晕染具有“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的传统审美意趣。“似与不似 之间”,用线条虚实,用色彩渐变,造成一种迷离动人的朦胧之美和诗意之 美,使画面产生某种如梦似幻的效果。如传统水印版画中的“掸色”,也是靠 多层叠加深浅不同的颜料来完成深至浅自然过渡的,既有木刻的线条,又有水 墨的晕染效果[2]。
(三)技艺逻辑与设计思维的衔接
水印晕染的“分层印刷”特点与现代设计中的“模块化”方式相仿,比如饾版用分解的方法将画面分为若干独版,逐层叠印而成,其“分解—重组”的思维方式同于现代设计中的分层思考。从设计思维角度,水印晕染的“自然晕染”是给现代设计增添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由于当前主流趋势往数字化设计上发展,而水印晕染又是无定形、不可预知的效果,这样的一种不确定性可以为标准化设计增添人情味。运用到水印晕染的渐变效果做成的现代包装设计,不仅能够保留传统的特色面貌,同时也可以符合当今人们审美的追求。
二、现代设计教学中的突破路径
(一)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并行
“双轨制”课程设计将两者平行推进,一是按照传统技艺的要求展开训 练,一是讲授现代设计理论,按程序训练,将课程分为“基础技艺模块”和“设计应用模块”,“基础技艺模块”通过一系列系统训练让学生了解掌握水 印晕染的核心技术即刻刀工具、颜料调配及压印技巧等知识。“设计应用模块”则是培养学生将传统技艺运用到现代设计语言中,如让学生认识水印晕染 的视觉特点,把这种语言应用到标志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中去 [3]。
(二)从技艺模仿到文化理解
突破了“技艺复制”,才有可能进入审美的更高层次,去发现其内在所 蕴含的丰富精神世界。“像不像”是传统水印晕染题材的一个审美标准,这种 认知方式是对我国传统水印版画的一种单方面的认识,学生在这一阶段要学会把握其背后的含义 [4]。在赏析作品时,认识水印版画中的“拱花”时要了解古代 文人的隐逸趣味、民间年画中大面积使用红色是为了节庆使用等特点,认识其 背后的意义。在技法练习阶段,可以比较地讲授中国传统水印版画与西方木刻 版画的区别,让学生意识到中国画注重的不仅是形似,更重要的是意境之美,同时要学习外国绘画中所谓“再现”。而在创作设计的应用方面,更应该鼓励 学生们利用各种地域的特点,尝试创新方式表达出当代语境下水印晕染。如 图,用江南的湿润气质来对应水印晕染的晕化效果,在对地物进行高度概括后 形成的一种“宁静幽远”式的水乡美。
(三)从经验传承到方法论构建
传统的水印晕染教学通常依靠师徒制的经验传递下来,如果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教学中,就需要把它转化成能够被复制的方法论 [5]。“观察—分析—实 践—反思”的流程拆解方法,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体会和方 法。观察要让学生记住水印晕染的工艺细节,比如颜料在宣纸上的扩张速度和 宣纸的湿度有关联等;分析要让学生自己梳理规律,如不同的木材在刻刀下的 阻抗;实践要将基础模块进行重复练习,并能有所精进,如可以在单一的“掸 色”模块中通过简单的练习掌握渐变的程度等;反思要将水印晕染的基础技法 运用与设计理论相结合,探讨技能的应用效果与改善的途径。在此过程中不断 探索,尝试建立基于技艺的“可变性”“适应性”的方法论,即充分发挥传统 水印晕染的“三分刻七分印”原则在印刷阶段的优势,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字化 打印新技术思考如何让其发挥更好效果 [6]。
结束语:
水印晕染是传统的木版画的绝活,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工艺逻辑,是非常好的现当代设计教学资源,可通过双轨制课程设计,审美认知升级以及将拆分流程化来进行实践操作。
参考文献:
[1] 陈鸣鸣 . 新技术语境下的写实性木版画创作 [J]. 美术 ,2023(9):56-59.
[2] 李开 .《一路向西》——木版画活印方式的创作实践 [J]. 河北画报 , 2024(16):105-107.
[3] 戈立仁 . 木版画的产生及古代木版画美术考古价值浅析 [J]. 书画世界 , 2023(2):86-87.
[4] 向园 . 综合院校美术学 ( 师范 ) 专业木版画教学思考 [J]. 艺术科技 , 2023(15).
[5] 章惠雯 . 南通木版画产业数字化路径 [J]. 三角洲 , 2024(32).
[6] 石峰 , 刘芹芹 , 陆方 . 木版画初级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 [J]. 艺术教育 , 2023(2):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