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育并举”的高校育人新生态
吴春红
三峡大学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突破传统课堂育人局限、实现“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深度融合,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立足服务国家水利电力事业与区域发展定位,聚焦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打造南苑一站式学生社区,构建集思想引领、学业支持、生活服务、文化浸润、劳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推动育人模式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治理”、“课堂单一”到“社区融合”、“知识传授”到“全面发展”的转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二、多维协同:南苑一站式学生社区“五育并举”建设路径
南苑一站式学生社区以系统思维为指导,结合学校学科优势与五育目标,从党建引领、导师入驻、朋辈互助、劳动教育四维度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推动“五育并举”落地见效。
(一)党建引领筑牢“五育”思想根基
社区以党建为核心抓手,构建“党工委—楼栋党支部—楼层党小组—党员先锋岗”四级组织体系。由学生处、后勤保障部及 5 个入驻学院组建的党工委统筹全局,各学院结合学科特色制定党建育人方案:生物与制药学院依托三峡地区植物资源,将党建活动与生态保护教育结合;艺术学院通过红色主题创作,以美育承载德育内涵。
楼栋党支部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楼栋长,教工党员任楼层长,依托党员服务积分制,激发党员在就业指导(如联合专业教师开展简历优化、面试辅导)、学业帮扶(组建“学科互助小组”覆盖四六级备考、实验指导)中的先锋作用。同时,社区打造党建文化长廊(增设“三峡工程建设历程”“校杰出校友奋斗故事”板块),定期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宣讲、“珍稀植物培育科学实践”等活动,实现德育、智育、劳育有机融合。
(二)导师入驻强化“五育”学业支撑
社区依托 5 个学院本科生导师资源,建立“学科适配、需求导向”的导师进社区机制。各学院制定个性化方案:材料与化工学院(跨学院协同)导师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科创赛事;生物与制药学院导师在社区开展实验操作培训;外国语学院导师组织“晨读打卡”“口语沙龙”;数理学院导师提供课程答疑与考研辅导。
社区在各楼栋设导师工作室,配备专业书籍、实验器材与多媒体设备,导师通过固定坐班、“预约制”提供个性化指导,并定期联合专家、校友开展学术沙龙。同时,导师与辅导员联动开展生涯规划指导,通过行业分析、职业测评、求职培训,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实现智育与生涯教育衔接。
(三)朋辈互助营造“五育”和谐氛围
社区组建由学生党员、骨干构成的自治委员会,统筹自我管理、服务与教育工作。学业上,组织早晚自习、跨学科经验交流会(如理学院分享数学学习方法);美育上,策划“校园文化艺术节”“文创作品进社区”(艺术学院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布置);管理上,负责卫生检查、安全巡逻与矛盾调解。
针对年级差异,开展“一对一”朋辈结对: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提供学业答疑、生活适应指导(如生物与制药学院学生指导实验操作规范);心理上,自治委员会联合辅导员建立“朋辈心理帮扶小组”,缓解学生学业压力与适应焦虑。此外,社区结合学院特色打造差异化空间(生物与制药学院“植物科普角”、艺术学院“创意涂鸦墙”等),并统一规划“学习 + 休闲”一体化区域,优化学生生活体验。
(四)劳动教育夯实“五育”实践基础
社区以“实践育人、知行合一”为原则,构建“专业实践 + 社区服务”劳育体系。一方面,依托生物与制药学院打造“三峡珍稀植物种植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植物规划、培育与病虫害防治,结合专业知识保护疏花水柏枝等特有植物,实现劳育与智育、德育融合;另一方面,结合开学季、毕业季与传统节日,组织“社区美化行动”“垃圾分类科普”、“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劳动教育专业性。
社区制定科学考核标准,从劳动态度、技能、成果三维度评价学生,考核结果与劳动学分挂钩,并建立“劳动实践档案”记录参与情况,实现过程化管理。
三、责任共担:入驻学院在社区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5 个入驻学院协同发力,承担“需求对接、资源整合、过程管理”职责,为“五育并举”提供支撑。
(一)精准对接需求,优化资源配置
学院通过问卷、班会、辅导员访谈收集学生需求,形成“需求清单”并匹配资源:生物与制药学院将实验培训转移至社区;材料与化工学院开放重点实验室(预约制);艺术学院调配美育器材。同时,学院将专业资源融入社区建设,如生物与制药学院提供植物培育技术,艺术学院设计社区文化布置方案。
(二)统筹导师管理,保障指导质量
学院制定“弹性进社区时间表”,避免导师教学科研与社区工作冲突(如考试季采用“线上 + 集中”指导);收集学生反馈建立导师考核机制,将指导频次、满意度纳入年度考核。此外,推动“跨学院导师协同”(如生物与制药学院与材料与化工学院联合指导药用材料研发),打破学科壁垒,提升指导综合性。
(三)规范自治管理,提升服务效能
学院全程指导自治委员会建设:选拔阶段注重政治素质与跨学科协作能力;制度阶段协助完善《社区管理章程》等文件;活动阶段提供经费、场地支持。各学院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提升自治管理效能。
(四)细化帮扶措施,强化育人实效
学院建立“精准匹配、动态跟踪”帮扶机制:通过成绩分析与学生申报确定帮扶群体,匹配合适帮扶者(如外国语学院学生帮扶外语困难者);建立帮扶档案记录目标、内容与成效,定期检查跟踪。同时,组织帮扶成果汇报会(如“四六级帮扶成果展”),表彰优秀小组,激发参与积极性。
四、直面挑战:社区建设中的困难与支持需求
党建活动空间不足:5 个学院联合大型活动受现有空间限制,制约品牌活动影响力。需协调校内闲置空间扩建党建活动中心,采用“多功能复用”模式提升利用率。
导师指导衔接不畅:学院导师因科研、教学任务,在项目攻坚期、考试季指导“断档”。应对优秀导师在课程安排、科研申报、评优中给予倾斜,建立“跨学院导师资源池”填补指导“空档期”。
专业师资支撑薄弱:特色活动依赖教师兼职指导导致质量参差,且缺乏专业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需引进专业心理与职业规划人才,聘请行业专家指导特色活动,并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指导能力。
经费保障力度不足:导师工作室器材、种植园物资、文创展布置等存在资金缺口,难以支撑长期运行。应设立“南苑社区建设专项基金”,构建“学院自筹 + 学校拨款 + 社会捐赠”多元筹措机制。
五、展望未来:社区建设的预期成效与育人价值
(一)打造特色育人品牌
依托学院学科优势,形成“学科 + 社区”特色模式(生物与制药学院“珍稀植物培育”、艺术学院“文创美育”等),实现五育目标与学科特色精准对接,提升育人针对性。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社区活动,学生在思想道德、专业知识、劳动意识、审美能力与协作能力上全面提升,跨学科交流(如理学院参与植物培育)培养复合型思维,契合国家水利电力事业与区域发展需求。
(三)提供高校育人参考
社区建设形成“四级党建体系”“学科适配导师制”等可复制经验,为高校“三全育人”改革提供借鉴,其“问题导向、需求驱动”思路也为高等教育育人模式创新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Z].2018.
[2] 王守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15):28-30.
[3] 李建伟,张艳。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构建 [J]. 教育与职业,2022(12):85-88.
吴春红,姓别:女,民族:土家族,籍贯:湖北松滋,生于:1987 年4 月,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