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我的课堂自画像:在课堂中成长

作者

张超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仙居学校 浙江台州 317300

说实话,2006 年高考填志愿之前我并未想过我会成为一名教师,高中时代我喜欢读三毛、读安妮宝贝、读新概念的作品,那时数学课上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作,写给笔友、写给自己,有一次数学老师拿了我的信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说了一句“你可能适合做个语文老师”。 想不到多年之后一语中的。其实我当教师纯属偶然。

小时候我家里穷,爸妈都是农民,我家对面住着一对教师夫妻,母亲总是羡慕说,“要是你以后也能当个老师,那就是坐着也有吃了,那可是铁饭碗”。高考填志愿,我那时已经通过了传媒学院的面试,一心有个记者梦,填完第一志愿,在填第二志愿的时候,想到母亲的话,就填了湖北一所师范大学。想不到,后来记者梦做不成,就这样开始了教师梦。我很幸运,我是一个语文教师。从此,如何上好语文课?成为成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一、始于文学梦的“诗意课堂”

我刚走上讲台的时候,脑子里还没有那么多“观点”,没有那么多的理念。尽管我已经是语文教师了,但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个文学青年,经常在 QQ 空间里写很多和学生的故事。语文课,成了我和文学谈恋爱的地方。那时候的语文教学不过是我热爱文学、展示文学的一种方式而已,所谓“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毕业后头几年我在一所乡村的学校教书,那时候教学多媒体还没有那么现代化,教学生诗歌的时候,我带着扩音器插上数据线从手机里播放背景音乐。诗歌和音乐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浪漫,我和学生如痴如醉地朗读,沉浸在诗意的课堂之中;我带孩子们做很多书签,挂上铃铛,门一开,叮咚想起,好像打开了文学之门;徜徉田间,观察一朵小花,写一首关于花的诗,牵手围坐在操场,一人一段话,静静地阅读。

那时,我还常在课上给孩子讲故事,有一个故事我讲了很多遍。这是我听来的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告诉大家,从这一天开始,我和他们一样在心里养了一只土拨鼠。要用勤劳和坚持喂养它,看它一寸寸地长……

当时,我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文学的浪漫:纯真、激情、梦幻、诗意。但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真的有收获吗?我一边追寻,一边探寻。

二、研者行:我与项目化学习的不解之缘

1. 结缘— 是项目化学习吗?

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正常的教学秩序,但同时也给了我们再一次审视教育的机会。各大学校以此为契机,线上课程百花齐放。“疫情”作为社会性大事件,这是个引发孩子深度学习的好时机,我当时所在的学校由我牵头组建了课程组,有语文、数学的、科学、音乐的老师,在全校推行了“战疫小英雄”拓展课程,推广实施了“我的疫课堂”、“一起议新闻”、“记录疫日记”五期疫主题的活动。的确,每一期我们的学习任务都引发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深入的思维。恰逢浙江省教研厅面向全省进行项目学习案例征集,我就想去投稿了,但我一度怀疑我们的课程算不算“项目学习”,如果不是,接下来我们要怎么调整才能看起来像,就这样边实施、边调整。最终,我们的案例入选了。那是我第一次和项目化学习结缘。战疫小英雄基于“真实的情境”、“驱动的任务”,“有别于平常的学习方式”,还进行了跨学科的融合,这就是我对项目化学习最初的认识。

2. 迷雾— 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

于是就在阅读中,走进了项目化,有从教师行为研究项目化带来的教学变革,有学校用项目化思维组织非纸笔测试,还有评价量规在一个项目中的设计与迭代。但不管哪一个项目的设计,驱动性问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于是,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成为了我研究的方向。我们学校有一些科技元素的场所、还有科技的社团。每年新生入学仪式,第一项就是参观校园。怎么把这个情境做成一个项目?来召唤学生,吸引学生,驱动学生持续学习。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年级的小朋友要参观学校,请你来向弟弟妹妹们来介绍我们的校园,请结合学校的特点,制作图文结合的校园参观图。

这样的设计是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特点,制作图文结合的校园参观图”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一组相对封闭的问题。对此,可能把学校的各个部分进行一下描述,贴几张照片,学生很快可以解决,这里的问题设计缺少探究性,是为了进行语文中的习作训练。 经过修改,有一版的驱动性问题变成如下形式:

一年级的小朋友入学第一天要参观学校,请你来当校园小导游。

子问题 1 :参观校园需要设计游览路线,我通过哪些方式可以了解学校的布局?

子问题 2 :如果需要介绍校园最美景点,我要找到哪些要素?,我要找到哪些要素?

显然这一个问题的设计更具有探究的意义。虽然是虚拟的真实,但更具有开放性,同时对学生知识的综合深度理解,对大概念的关注,以及不同学科之间关联性建构的要求更高了,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性,需要在实施阶段特别关注。

3. 回归— —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怎么设计?

多学科融合可以做项目,项目化学习虽然没有很强的学科界限,但它不应该被局限在课外,也可以回归到课堂。语文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该如何设计呢?结合教材的结构特点,首先就可以确定项目的主题,其次,结合单元的大概念和知识结构来设计驱动性任务推进学习活动。例如,三下综合性学习单元,“走进传统节日”的项目化学习的驱动型问题就是:成为推广大使宣传传统节日。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成果展示阶段———(3) 分阶段完整实施项目。这是学生的部分成果展示。

一个项目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效果最终需要评价来助推,新课标倡导评价前置,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都有着必然的联系。能不能用项目化的思维来进行大单元的教学。为此,我还做了 1个课题研究:小学语文大单元视域下“项目式学评”的探索。结合时下大单元的主题教学设计项目活动,倡导评价前置,把语文核心知识和能力用量规表现性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但同时我思考的是如何让评价促成项目活动实施?多学科融合的项目怎样避免成为不同学科的拼盘?这样的研究当然还是不成熟的,我与项目化学习的故事还未完,我努力追寻着。未来已来,新一轮课改背景下,我们如果想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就需要先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项目化学习在这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它既是在鼓励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也是在推动教师用反思迭代的方法更新自己的教学主张,不断地学习。

三、行者思: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

新课标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项目化学习是将繁杂的课程资源的再整合,是将原有的单一的学习方式的再复合。项目化学习,是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组织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效地解决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的问题。它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社会能力的锻炼,关照儿童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推动着学生在真实的语文世界里成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用语文去表达,激发学生的参与,在语言文字中走个“来回”。语文走进生活,让我们的孩子用语文去调查、去实践,真正地学习运用语文,学习才算真正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