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协同共育
邱宜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葭沚街道中心幼儿园
一、引言
幼小衔接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关乎儿童从学前游戏为主的生活方式向小学系统学习为主的生活方式顺利转变。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凸显了对该领域的高度重视。然而,实践中仍普遍存在衔接机制不健全、教育观念冲突、儿童适应困难等问题。究其根源,往往在于各教育主体间缺乏有效沟通与深度合作,未能形成育人合力。因此,打破壁垒,构建幼儿园、小学、家庭“三位一体”的协同共育新格局,成为推进科学、有效幼小衔接工作的必然选择和创新方向。
二、“三位一体”协同共育模式的内涵与理论基石
(一)内涵界定“三位一体”协同共育模式,是指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小学、家庭三者并非孤立运作,而是作为平等、互补、互促的核心主体,通过建立稳定、高效的合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与优势,共同致力于儿童全面发展和顺利过渡的教育实践范式。其中,“三位”指三大核心主体,“一体”意指目标一致、行动协同、成果共享的共同体。该模式还强调开放性地吸纳社区、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的支持,形成更广阔的育人网络。
(二)理论支撑
1. 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该理论强调个体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幼童的发展深受微观系统(家庭、幼儿园、小学)及其相互联系(中系统,如家园合作、幼小互动)的质量影响。“三位一体”模式正是对优化中系统、强化微观系统协作的有力回应。
2. 协同理论: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通过相互协作,能够产生“1+1>2”的整体效应。幼儿园、小学、家庭各具优势与资源,通过协同合作,可以克服单一主体的局限性,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3. 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儿童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引导和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幼儿园、小学教师与家长共同观察、评估儿童,基于其“最近发展区”提供恰当归鹰,能更有效地支持其过渡期的发展。
三、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园校沟通不足,衔接机制碎片化:幼儿园与小学分属不同学段,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差异显著,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交流互访与合作教研机制,易导致课程、要求等方面的断层。
(二)家庭角色焦虑与误区并存:部分家长存在“抢跑”心理,过度强调知识储备,陷入“小学化”陷阱;另一部分家长则可能完全放手,缺乏对儿童心理、习惯培养的关注。家庭与园校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时常不一致。
(三)社会支持网络尚未健全:社区教育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利用,专业指导力量介入不足,难以对幼小衔接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和监督。
(四)儿童主体地位被忽视:衔接过程有时更多考虑成人的期望和要求,而对儿童的情感体验、兴趣爱好、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可能导致儿童产生入学焦虑。
四、“三位一体”协同共育的创新实践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构建并实施“三位一体”协同共育模式,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实践:
(一)建立制度化的园校协同机制
1. 联合教研制度化:建立幼小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小组,定期围绕儿童发展规律、课程衔接(如语文准备与拼音教学、数学启蒙与数感培养)、教学方法差异等主题开展研讨,共同设计衔接活动。
2. 双向互动常态化:组织小学教师深入幼儿园观摩活动、了解幼儿学习特点;幼儿园教师走进小学课堂、参与低年级教研。开展“小学生回访幼儿园”、“幼儿园参观小学”等体验活动,增进相互了解。
3. 课程衔接一体化:合作开发“预备期”或“过渡期”课程模块,聚焦社会交往、自我管理、学习习惯、任务意识等核心素养,减缓衔接坡度。
(二)提升家庭教育的协同效能
1. 转变家长观念: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向家长传播科学育儿理念,解读“零起点”教学政策,缓解焦虑,引导家长关注学习品质、生活习惯和社会性发展。
2. 提供具体指导:为家长提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时间观念、整理物品、倾听表达、应对挫折等方面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3. 鼓励参与体验: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衔接主题活动、小学的开放日,使其直观感受孩子的发展阶段和学校要求,成为衔接过程的合作者而非旁观者。
(三)强化儿童在衔接中的中心地位
1. 关注情感过渡:设计富有情趣的衔接活动,如“我心目中的小学”绘画、与小学生结对子、模拟课堂等,激发儿童对小学的向往,减少陌生感和恐
惧感。
2. 尊重个体差异:教师与家长共同观察记录儿童表现,识别不同儿童的过渡需求和困难点,提供个性化的支持策略,允许儿童以自己的节奏适应变化。
3. 培养关键能力:将衔接重点放在规则意识、任务意识、专注力、交往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品质上,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四)整合利用社区与社会资源
1. 引入专业力量:邀请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发展专家为教师、家长提供咨询和培训,提升科学衔接的专业水平。
2. 利用社区场馆:组织儿童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社区中心等,熟悉社区环境,拓展学习空间,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 营造友好氛围:社区可通过宣传倡导,营造关心儿童过渡期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案例启示:“三方联动·快乐启航”项目的实践
我园实施了“三方联动·快乐启航”幼小衔接项目,其创新点在于:
1. 成立区域幼小衔接联盟:整合多所幼儿园与小学资源,制定统一的协作章程和活动计划。
2. 开发“衔接护照”:设计趣味性的任务清单,记录儿童在生活习惯、学习能力、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家园校共同见证评价。
3. 开展“双师课堂”: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为大班幼儿组织活动,让幼儿提前熟悉小学教师的教学风格。
4. 设立“家长顾问团”:吸纳有代表性的家长参与项目策划与反馈,确保家长声音被倾听。 实践表明,该项目有效促进了儿童的良好适应,提升了教师协作能力和家长满意度。
六、结论与展望
推进科学的幼小衔接工作,必须摒弃单一主体孤军奋战的旧有模式,转而构建并深化幼儿园、小学、家庭“三位一体”的协同共育体系。这一模式强调制度化的沟通、理念上的共识、行动上的配合以及资源上的整合,其核心在于始终以儿童的健康成长和顺利过渡为中心。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三方实时沟通,如何建立更科学的协同效果评估指标,以及如何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更强大的支持网络。唯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实践与深度协同,才能真正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阶梯,助力他们自信、快乐地开启人生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1(Z1).
[2] 布朗芬布伦纳 . 人类发展生态学 [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0.
[3] 李季湄, 冯晓霞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3.
[4] 李召存 . 论幼小衔接的价值共识与可能路径 [J]. 教育发展研究 , 2022,42(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