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儋州打造国际职业教育基地的研究

作者

贾东雨 李高敏

中共儋州市委党校 海南儋州 571700

2025 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职业教育要依托制度型开放优势,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儋州市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样板间”,承担着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样板间”的重任,高水平开放不仅是贸易、投资领域的开放,也包括教育、人员往来等更大范围的开放。随着境外高校或职业院校项目逐渐集聚儋州,儋州市作为海南自贸港西部中心城市,可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和区位条件,探索打造面向东盟、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职业教育基地。

一、打造国际职业教育基地的重要意义

(一)抢抓自贸港机遇的“金钥匙”

一方面,推动政策红利落地。境外职业院校在海南独立办学目前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独有政策。2020 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设立国际学校”。海南自贸港“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政策,能吸引国际优质职教资源、先进实训设备、高端师资,降低办学成本。另一方面,服务开放大局。一所高水平的职业院校落地,能直接引入数位或几十位国际专业管理人才入驻,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职业技术,培育的人才更能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自由贸易港建设和产业所需,推动人才链与自贸港产业链深度融合,切实为自贸港四大主导产业及三大未来产业急需的国际化技能人才提供“儋州方案”。

(二)激活儋州发展的“强引擎”

一是产业升级加速器。2024 年儋州工业总产值突破 1500 亿元,并在逐步构建以石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儋州市作为海南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结合环新英湾建设实际,洋浦工业园区石化新材料、港航物流等产业发展需求,“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企业“招工难、技工荒”问题,逐步形成“教育培育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引领产业—产业汇聚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让院校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就业中形成互利共发展格局。

二是人才聚集新高地。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其背靠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毗邻东南亚,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儋州打造国际职业基地,可以面向国内和东盟、东南亚各国进行招生和就业,将直接集聚上万人口至儋州,提升城市活力和国际化水平,带动消费和配套服务业,从而擦亮“留学海南”品牌。

三是城市品牌新名片。儋州洋浦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区域,继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永久校址落户洋浦经济开发区后,进一步扩大了儋州洋浦的知名度。在儋州打造国际职业教育基地,有助于继续深入探索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合作的新路径,提升儋州在海南乃至全国教育版图的地位和影响力,塑造开放、创新、活力的城市形象。

(三)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硬支撑”

一是辐射区域发展。作为海南西部中心城市,打造国际职业教育基地能服务琼西地区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强化儋州的区域中心功能。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 ( 内地 ) 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该地区每年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主约为 19.97 万人。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双向互动加强,儋州国际职业教育基地所培养出的技能人才则可直接输送到该区域就业。

二是促进就业增收。提升本地青年的职业技能和国际化素养,大力发展精密仪器维修、数字化农业技术、国际邮轮服务、高端酒店管理等专业,为本地青年提供获得国际认可技能、实现体面就业和高收入的机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创业,增加收入。

三是深化国际交流:发挥海南自贸港区域和产业优势,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 成员国开展学历教育、课程学习、实习实训、师生交流等教育合作形式,进一步集聚境外职业类高校,既实现区域内集中管理,服务儋洋一体化发展,也为后续其他市县教育开放积累相应经验。同时提升本地青少年和市民的国际理解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

二、打造国际职业教育基地的现实困

(一)顶层设计与机制保障缺位

一是缺乏系统性战略规划。近年来,尽管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扩大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意见,也相继出台《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若干措施》等,但内容多为目标性要求,打造国际职业教育基地没有规划和标准,儋州即使想要推动企业和院校抓住机遇、加强合作,但仍缺乏清晰的路径和保障而难以推动项目落地实施,难以统筹企业、院校和政府部门之间共享资源和信息,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

二是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打造国际教育基地涉及教育、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跨境合作,前期需要较高的资金、技术和资源投入,但在实践中,相关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激励力度有限,难以有效满足基地打造所需的资源保障,许多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开展项目时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

(二)基础支撑能力存在明显短板

一是特色专业不强。儋州洋浦职业院校主要有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洋浦经济开发区高级技工学校两所,学生数量大约 5200 余名,专业设置上虽然开设了以石油化工、制浆造纸、机电一体化、机械操作与维护、现代物流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等紧跟新时代发展的主干特色专业及专业群,但是对接儋州主导产业,如石化下游、热带农业深加工、国际旅游服务、智慧物流的特色化、高水平专业群尚未形成显著优势。

二是“国际”元素明显不足。目前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洋浦高级技工学院没有专门负责国际化工作的国际教育学院,虽然有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但有影响力的国际职教机构合作办学项目还不够多,存在引进的国际顶尖师资少、缺乏符合国际标准的课程和认证体系等问题。

三是交流合作层次浅。现有交流多为短期互访、文化体验,缺乏深度的联合课程开发、学分互认、师生长期互换、共建实训基地、合作科研等,合作对象国较单一。本地师生外语,尤其是小语种如英语、东南亚国家语言的应用能力普遍较弱,跨文化沟通能力欠缺,成为开展国际化教学和管理的瓶颈,校园国际化氛围淡薄。

(三)“产教”融合不够紧密

一是企业参与内生动力不足。本地龙头企业,尤其是洋浦的大型工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高,在资金、设备、师资、岗位投入有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二是协同育人平台不多。虽然建立了一批与海南炼化、金海浆纸、逸盛石化、圣庄科技等大中型企业合作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但实训项目多以现代化仓库、叉车培训、办公室模拟操作等为主,内容覆盖面不够广,缺乏由政府主导、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高水平、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三、打造国际职业教育基地的建设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

一是制定专项规划。明确立足儋洋、服务海南、辐射东盟、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推动各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论证打造国际职业教育基地可行性,组建专班集中发力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儋州国际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发展规划(2025-2035)》,推动土地、资金、人才引进等支持政策落地,争取中央部委及海南省委支持。

二是突出儋洋特色。立足“更加开放、更有深度”,确立“儋州特色”专业体系,核心聚焦绿色石化与新材料,设计高端化工操作与安全、新材料检测与应用、化工仪表自动化等专业;聚焦港航物流与供应链,强化国际航运管理、港口智能操作、跨境电商运营等专业;聚焦东坡文化,设计东坡文化传播、康养旅游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等专业。依托海南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培育数字技术等新兴专业,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三是做好风险防控。针对独立办学,在服务引导同时,要强化涉外办学监管,确保课程设置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特别要注意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将宪法、中国历史等设置为必修课,并明确要求课时量。同时,制定完善外籍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管控机制,防范法律与文化冲突风险。

(二)夯实发展根基

一是引进与融合并重。全面总结引进海南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成功经验,以及境外院校需求和办学方向,建立政校企协同机制,加强政校企合作沟通,一方面重点对接德国、瑞士等高水平职业教育强国和知名院校进行招生和推介;另一方面实施“本地院校提质培优工程”,支持儋州职校等本地院校扩容、迁建或并入更高层次职教体系。关注国内高水平职业院校及教育产业企业,搭建国际职业教育产业投资平台,谋求合作办学。

二是推动资源整合升级。争取中央财政与省级专项资金支持,谋求设立儋州职业教育发展基金,以及争取社会资本参与基金,为国际职业教育基地提供资金支持。近几年推动实现 1-2 个国际职业教育独立办学标杆项目落地,并纳入海南自贸港建设重点任务,确保政策可操作、成效可评估。

三是引育专业队伍。构建国际化人才培育体系,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人员往来自由便利化政策,引进具有国际企业工作背景的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带头人、产业教授,简化留学手续,面向国内、东盟、东南亚各国进行招生,让留学海南更加便利。大规模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境)外研修、到企业实践。在教育基地内构建“语言+ 技能 + 文化”课程体系,强化外语教育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实现面向国际就业的需求。探索试点“国际学徒制”,与跨国企业合作开展境外实习项目,提升人才全球竞争力,打造国际技能人才培养品牌。

(三)深化产教融合

一是共建高水平实训基地。在重点工业区、港口码头、海花岛文旅区等,由政府牵头,行业龙头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投入,建设若干个“教学 - 生产 - 研发 - 培训”一体化的区域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基地所有权可归政府或第三方,使用权共享。比如在洋浦共建“绿色化工与安全生产实训中心”,在海花岛共建“国际旅游服务实训中心”,服务产业需求。

二是推广“企业主导型”产业学院。鼓励中远海运港航企业、逸盛、海南炼化等洋浦石化企业、知名文旅企业等与职教院校深度合作,在企业内或校园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企业深度参与招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考核、就业全过程。

三是健全“供需对接”动态机制。建立儋州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平台,由人社、工信、商务等部门联合行业协会、重点企业,每半年发布紧缺职业(工种)目录、技能等级要求、薪资指导线,职业院校根据产业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课程内容,助力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和企业人才储备。

校级课题 DZDXKT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