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多元化精准资助育人的路径研究
张金强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0
大数据技术的创新性开发与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与科学化水平。在资助工作领域,通过有效整合大数据资源,不仅能够优化传统工作模式,还能显著提升服务效能,从而使资助育人更加精准化、高效化、智慧化、多元化运作。然而,现今许多高校仍面临大数据或智慧数字系统建设不完善、应用范围有限等现实困境,这直接导致精准资助工作的实施难度增加和工作效率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部分高校已成功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资助工作精准化,但由于对资助工作的深层价值认知不足,加之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关怀措施与发展能力培养体系不够完善,致使资助与育人两大功能未能实现有机融合,最终制约了育人成效的充分发挥。
一、完善精准资助育人路径
(一)搭建智慧化、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平台
首先,为推进高校资助工作的智慧化与信息化建设,举措在于智慧校园系统中设立专项资助模块,通过建立“学生申请 - 班级评议 - 院系初审 - 资助中心终审”的四级审核机制,确保资助流程的标准化运作,提高资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与针对性 [1]。其次,应整合财务、教务、学生工作、院系行政、后勤保障及信息技术等多部门资源,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为精准资助决策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支撑。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战略对接,可为资助育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技术层面,需重点建设涵盖资助管理系统、移动终端应用及社交媒体平台在内的信息化矩阵,从而实现资助工作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
(二)健全高素质资助育人管理队伍体系
为确保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构建一支具备多元化专业素养的高水平管理团队至关重要 [2]。在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亟需组建一支由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背景教师组成的复合型资助工作队伍。首先,资助团队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视角,为资助育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其次,团队成员需兼具扎实的业务功底与育人能力,通过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实施精准化资助策略,在关注经济帮扶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综合素质。最后,资助管理人员应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及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办公软件应用技能,通过参与系统化业务培训强化数据处理能力,从而优化工作流程,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三)完善数据化平台管理机制
高等教育机构数据平台承载着师生海量敏感信息,确保学生个人隐私安全是实现精准资助工作的基础性保障。首要措施在于强化制度层面的顶层规划,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及管理部门关键岗位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强化职业道德约束并签订保密协议,从源头上杜绝信息泄露风险。在智慧校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需建立健全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机制,有效防范非授权人员的非法侵入。应构建动态化的平台培训与优化体系,在系统迭代升级后及时组织操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以提升数据平台的应用效能。需建立常态化的用户反馈机制,基于资助工作一线人员的实际使用体验持续完善系统功能。
二、拓展资助育人路径
(一)塑造学生高尚品德,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要素,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更是维系社会成员间互信关系的重要基石[3]。在高校资助育人实践过程中,应当将诚信教育置于突出地位予以强化。具体实施路径包括:首先,通过构建智能化大数据监测系统,对学生的生源地、校园地助学贷款申请和使用情况,以及校园卡、银行卡等平台消费数据等多维度信息进行交叉验证,从而确保家庭经济状况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其次,采取“线上平台与线下活动”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主题教育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主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其对诚信价值的认知理解,最终实现诚信品质的内化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关心关爱学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资助工作的本质在于实现育人目标,这就要求教育机构在实施资助政策时,必须兼顾学生的物质需求与精神发展,尤其要重视对其心理健康的系统化干预。在具体实施层面,教育机构可采取多维度的心理健康促进措施:其一,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据库,通过定期心理测评、深度访谈等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持续追踪;其二,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通过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的有效方法,最终促进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三)提升学生能力素养,加强学生励志教育
高等教育机构应当着力构建“助学为先、励志为重”的教育生态体系,通过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资助育人机制,建立“志智双扶”的育人范式,以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韧的奋斗品格。在专业教育层面,高校需引导学生深入钻研专业知识,追求学术卓越,尤其要激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子积极申报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各类社会性、公益性奖助学金,高校也可设置奖助学金评价模型,对历届受资助者进行跟踪培养调查。同时,高校应多渠道拓展勤工助学岗位资源,并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当提高勤工助学资助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多通过自己劳动获取报酬的实践机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可构建“线上 + 线下”融合的学习支持系统,一方面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拓宽知识获取渠道,另一方面利用高校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各类媒体矩阵,开展优秀学子报告会、励志自强典型、勤奋好学模范等评选和宣传,充分发挥朋辈示范效应,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培育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四)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感恩教育在资助育人体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4]。受资助学生应当深刻领会国家资助政策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从而构建“受助- 自助- 助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实施路径上,高校可采取多维度教育策略:其一,整合主题班会、校园网络平台及新媒体矩阵等传播渠道,系统性地开展资助政策解读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资助工作的价值内涵,在情感层面形成对资助工作的认同感;其二,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实践体系,通过勤工助学、专业实习等途径提升学生自立能力;其三,组织无偿献血、乡村支教、助农服务等公益实践活动,培育“以己之力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其四,建立榜样示范机制,通过优秀受助毕业生事迹报告会、新媒体平台典型宣传等方式,形成感恩文化的代际传承效应。
三、总结
在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对数据平台的开发与应用不断深化,这不仅显著提升了资助工作的精准性与效率,还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优化了资助体系的运行机制 , 能有效推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贫困程度的精准识别、对受助学生的精准帮扶、对资助工作的精准管理和资助育人目标的精准实现 [5]。与此同时,数据驱动的新型工作模式为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有效促进了经济资助与育人功能之间的有机融合。高等教育机构在实施精准资助策略时,既要着力解决学生的经济困境以保障其学业顺利完成,更需重视心理层面的关怀与引导,通过系统性地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多元化培养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持续探索资助育人模式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 . 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09):22-25.
[2] 陈燕 . 大数据视域下高职院校提升资助育人质量的路径研究[J].2024,(27):148-150.
[3] 李美丹 .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路径研究 [J]. 成才之路 ,2024,(19):5-8.
[4] 谢文涛 .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研究 [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4(01):125-127.
[5] 侯莲梅 , 米华全 . 利用大数据推进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创新 [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7(8):107-111.
作者简介:张金强,出生年月:(1996.11),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山东潍坊人,研究方向: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