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探究

作者

庄雪 乔雪

齐鲁理工学院 山东济南 273100

1.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翻译进入一个从输入型翻译到输出型翻译为主的新阶段,过去翻译是为学习国外服务,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译外实践与人才培养将更多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1]。英语翻译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延伸,更是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的重要桥梁。然而,传统的翻译教学长期停留在语言知识和技能层面,忽视了课程的育人价值。这导致学生虽然具备一定语言能力,却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高校逐渐认识到外语课程同样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如何在翻译教学中有机渗透课程思政,成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2. 翻译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意义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需求不断增长。这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这一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翻译教学具有突出的必要性。

这一改革回应了国家教育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我国对人才培养的价值需求、理想诉求、信仰要求,科学合理地融入专业教育、贯穿知识教育 [2]。人才培养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还要有坚定的文化立场和家国情怀。通过翻译教学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国家发展成就和社会现实,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国际视野和历史责任感。

此外,课程思政能够有效强化翻译课程的育人功能。传统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往往忽视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思政元素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深入思考社会问题、文化差异和伦理价值,使课程真正实现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并重。同时,翻译教学本身具有文化交流和社会责任属性。在翻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成就以及国际事务的文本时,学生不仅是在语言层面进行转换,更是在承担对外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任务。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逐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翻译教学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3. 翻译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教学策略

3.1 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优化

翻译教学的课程目标应由重“知识与技能”转变为“知识、技能与价值”三维并重的体系。除了传统的语言能力目标之外,还应强调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文化认同。在翻译文化差异类文本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语言形式,更思考文化价值和交际意图,从而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文化立场。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结合教材和社会需求,系统整合思政元素。教材中与文化传承、国家发展和国际传播相关的内容可作为切入点。同时,应拓展教材之外的多元资源,如国家领导人演讲、中外政策文件对照以及中外文化比较案例。通过这些主题化的翻译任务,学生既能训练语言能力,又能提升对社会与国家的理解。

3.2 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融合

要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翻译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就课堂讲授而言,需要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嫁接思政元素,以新时代中国知识为内容赋能语言学习,并通过语言学习促进内容吸收,内化知识理解,达到内容与语言协同的正效应 [3]。案例教学是重要途径,教师可通过典型翻译案例让学生分析语言选择背后的价值导向,提升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项目驱动学习同样具有实践价值,让学生参与校内外宣传资料的翻译或模拟国际会议的翻译任务,使他们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翻译与传播的双重责任。

此外,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能够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培养敏感性和灵活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值得推广,线上提供资源和反馈,线下注重互动与实践,形成学习闭环。这些模式的共同目标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然接受价值引导,实现专业能力与思政教育的协同。

3.3 师资建设与实践拓展

教师是翻译教学改革的核心推动者。为了有效开展教学,教师应率先阅读原著,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全面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学会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 [4]。同时,鼓励跨学科合作也是提升效果的重要途径,翻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协作能形成优势互补,使课程更加系统和全面。

在课堂之外,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支撑。学生可以通过翻译竞赛、志愿服务和国际交流活动,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学生参与志愿翻译项目既能锻炼语言能力,又能在服务社会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课堂—实践”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学生真正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统一。

3.4 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保证。传统的翻译课程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往往只注重期末考试,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评价体系应注重多维度发展。具体而言,语言能力考核仍是核心,但需增加思政素养的评价指标,将学生的价值认同、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纳入其中。评价方式应涵盖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包括课堂参与、小组项目、课程论文以及口笔译实训成果。同时,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也应被纳入,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通过这一系统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结语

课程思政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优化课程目标与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师资与实践拓展以及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翻译教学逐步实现了语言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学生不仅掌握了翻译技能,更增强了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未来,高校应继续深化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并注重信息化手段与国际经验的借鉴,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友义. 服务改革开放40 年,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J]. 中国翻译 , 2018(3): 5-8.

[2] 石岩 , 王学俭 .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及实现路径[J]. 教学与研究 , 2021(9): 91-99

[3] 张静 . 融合式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构 [J]. 当代外语研究 , 2023(2): 106-112

[4] 张威 . “双轨融合”“内外兼顾”:翻译专业课程思政教材编写理念与实践——以《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2025(3): 38-46

[ 基金项目:2022 年度教学改革项目Mkcsz202209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研究;2024 年度教学改革项目JG202420 活动理论视角下的口译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