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政策对乡村英语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作者

贾梦霞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410004

一、引言

“双减”政策(《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自 2021 年实施以来,通过规范校外培训、优化校内教学等举措重塑基础教育方向。乡村地区英语教育长期受“师资薄弱、资源匮乏、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困扰,政策实施既为其转型提供契机,也暴露深层矛盾。研究政策影响并探索对策,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二、“双减”政策对乡村英语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 回归校内主阵地,凸显课堂教学价值

政策要求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乡村英语教育受校外培训冲击本就较小,政策实施后,校内课堂成为核心学习渠道。学校与教师更注重课堂效率,推动教学从“填鸭式”向“互动式”转变,通过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2.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促进教育公平

乡村家庭收入较低,校外英语培训的高额费用曾是沉重负担。政策对校外培训的规范(如禁止学科类机构盈利),避免因经济差异扩大英语学习差距,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

3. 推动资源整合,强化学校育人功能

政策要求学校统筹课后服务资源,乡村学校借此将英语学习与课后活动结合,如开设英语角、播放英文动画等。这些活动延伸了学习时间,弥补了乡村学生语言实践环境的短板,强化了学校综合育人功能。

(二)消极挑战

1. 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加剧

乡村英语教师本就存在数量短缺、专业能力薄弱(部分非英语专业出身)等问题。政策下,教师需承担更重的教学任务(如优化课堂设计、批改作业)和课后服务,工作压力骤增。同时,乡村地区吸引力有限,难以引进优秀教师,师资缺口进一步扩大。

2. 教学资源匮乏的矛盾凸显

乡村学校英语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设备、原版教材、在线平台)相对匮乏。政策要求提升课堂效率,但缺乏优质资源支撑,教师难以开展多样化教学。例如,部分学校无语音教室,学生无法进行规范的听力和口语训练;线上资源因网络条件限制难以充分利用。

3. 学生学习差异难以兼顾

乡村学生英语基础差异大,部分因家庭环境(如父母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导致学习困难。政策下,作业量减少、校外辅导受限,教师需在课堂兼顾不同水平学生,难以开展个性化教学,可能导致基础薄弱学生进一步掉队。

4. 家校协同机制不完善

乡村家长对英语教育重视不足,部分认为“英语不重要”或“孩子学不好”。政策实施后,学校需要家长配合监督学习、参与课后活动,但因家长认知不足、时间有限等,家校协同效果不佳,影响英语教育连贯性。

三、乡村英语教育应对双减政策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加大教师培养与引进力度

地方政府增加乡村英语教师编制,通过“特岗计划”“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任教,提供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组织城市优秀英语教师支教,同时安排乡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提升专业能力。

2. 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升专业素养

合理分配任务,避免非教学事务占用过多时间;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缓解压力。利用线上培训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免费专业课程(如语法教学技巧、课堂管理方法),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提升教学能力。

(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1. 完善硬件设施与数字化资源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配备多媒体教室、语音设备、英语绘本等基础资源;

推动乡村网络升级,确保学生顺畅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如“英语趣配音”)。整合公益资源,如联合教育机构捐赠原版教材、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录制教学视频,弥补资源缺口。

2. 开发本土化教学资源

教师结合乡村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如用“农作物名称”“乡村场景对话”等素材编写简易教材,让学生在熟悉语境中学习,提升兴趣。同时,利用自然环境开展实践活动,如用英语描述植物、动物,将语言学习与生活结合。

(三)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1. 推行分层教学与个性化辅导

教师根据学生基础划分学习小组,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和作业(如基础组侧重单词和简单句型,进阶组侧重对话和短文阅读),课堂进行针对性指导。课后通过“一对一”答疑、学习小组互助等方式,弥补学生差异带来的问题。

2. 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教学

借助手机、电视播放英语教学视频、动画片(如《小猪佩奇》英文版),创设语言环境;通过微信群布置语音作业,教师逐一点评,提升口语能力。与城市学校开展“线上结对”,通过视频连线让乡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进行英语对话,拓宽实践渠道。

(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1. 提升家长对英语教育的认知

学校通过家长会、宣传栏、微信群等,向家长普及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讲解政策要求和配合方法,如指导家长监督学生每天听 15 分钟英语听力、进行简单英语对话(如问候语、食物名称)。

2.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支持

联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开展“线上支教”,定期辅导乡村学生;邀请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担任课后服务辅导员,组织英语趣味活动。鼓励乡村企业、社区参与支持,如捐赠学习用品、提供活动场地,形成全社会关心乡村英语教育的氛围。

四、结论

“双减”政策对乡村英语教育是挑战亦是机遇。政策实施暴露了师资不足、资源匮乏、家校协同薄弱等问题,但也推动了教学回归校内、减轻家庭负担、强化学校育人功能。应对这些影响,需从师资建设、资源配置、教学创新、家校协同等多方面入手,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适合乡村特点的英语教育体系。只有破解深层矛盾,才能实现“双减”初衷,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公平落地见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Z]. 2021.

[2] 王蔷。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2

(3):445-456.

[3] 李刚.“双减”背景下乡村教育的挑战与出路 [J]. 教育研究,2021

(11):89-96.

[4] 张丽。乡村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

研究,2022 (5):34-38.

[5] 陈明,刘艳。家校协同视角下乡村英语教育的优化路径 [J]. 教育理

论与实践,2023 (2):32-34.

[6] 教育部。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 年)[Z].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