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幼儿园吴文化场域活动
宗翔雁
苏州工业园新城花园小学附属幼儿园 215021
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融合正成为新时代育人模式的重要探索方向。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理念,强调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这一理念与游戏精神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为幼儿园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合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富有文化意涵的游戏活动”,强调文化传承与游戏化学习的有机结合。苏州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为幼儿园开展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将吴文化融入幼儿园场域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能力。
一、感受游戏精神内涵
游戏精神是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其核心在于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和创造。
1. 自主性:游戏精神强调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选择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伙伴和游戏方式。这种自主性不仅体现在游戏的选择上,还体现在游戏过程中的决策和调整中。例如,幼儿可以自主决定游戏的角色分配、游戏规则的制定以及游戏情节的发展。自主性是游戏精神的核心特征,它体现了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2. 创造性:创造性是游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想象和创造,构建自己的游戏世界。他们可以将简单的材料赋予新的意义,创造出独特的游戏情节和角色。例如,一根树枝在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变成魔法棒、钓鱼竿或指挥棒。创造性不仅体现在游戏材料的使用上,还体现在游戏规则的创新和游戏情节的拓展中。通过创造性游戏,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3. 愉悦性:游戏精神强调游戏过程中的愉悦体验。游戏应该是让幼儿感到快乐和满足的活动,而不是带有强制性和功利性的任务。愉悦性体现在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包括快乐、兴奋、满足等积极情绪。例如,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体验到扮演不同角色的乐趣,在建构游戏中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愉悦性是游戏精神的重要保障,它能够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4. 过程性:游戏精神强调游戏过程的重要性,而不是过分关注游戏的结果。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探索、尝试、合作和反思,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过程性体现在游戏中的探索和发现,例如,幼儿在沙水游戏中通过不断尝试不同的玩法,发现沙子的特性和水的流动规律。过程性还体现在游戏中的合作与交流,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学会沟通、协商和分享。过程性是游戏精神的重要特征,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基于研究理论基础
(一)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思想强调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与游戏精神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在吴文化场域活动中,六大解放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解放头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吴文化元素创造自己的游戏世界;解放双手,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如制作苏绣、捏塑紫砂等,体验吴文化的工艺之美;解放眼睛,引导幼儿观察吴地建筑、园林景观,发现吴文化的独特魅力;解放嘴,鼓励幼儿用吴侬软语讲述家乡故事,表达对吴文化的理解;解放空间,打破教室的局限,让幼儿在吴文化园、社区等场域中自由探索;解放时间,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进行游戏和探索,让吴文化的学习成为一种自然、愉悦的体验。
(二)文化传承理论
文化传承理论强调文化在代际间的传递与创新,认为文化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传承。在吴文化场域活动中,文化传承理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文化符号的传递,如教授幼儿认识吴地传统纹样、色彩搭配,让幼儿在艺术创作中传承吴地审美;通过文化故事的讲述,如“沈万三的传说”“范仲淹的故事”,让幼儿在故事中了解吴地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文化创新的实践,如鼓励幼儿用现代材料创作吴文化主题作品,让幼儿在创新中实现对吴文化的现代诠释。
三、把握场域活动特点
吴文化场域是承载吴文化精神特质与生活美学的复合空间,其本质在于通过环境、课程、活动与情感的四维共振,将“温、韧、细、雅”的吴文化基因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参与、可创造的教育场域。
1. 环境维度:吴文化场域以“园、厅、廊、角、区”为空间骨架,将粉墙黛瓦、花窗回廊、小桥流水等吴地建筑元素微缩为幼儿尺度的“小苏州”。移步易景的建构,让幼儿在穿行中自然感知“咫尺园林”的空间智慧,于青砖石、竹帘纱幔间触摸吴地材料的温润肌理。
2. 课程维度:以“通识—精工—创新”为进阶轴,将吴文化拆解为“可玩、可做、可创”的模块。通识层通过故事、童谣、节气游戏,让幼儿“听得见吴侬软语、看得见水乡四季”;精工层借苏绣、核雕、评弹等非遗微课程,让小手与丝线、刻刀、曲调直接对话;创新层则以“我的小吴门”项目,鼓励幼儿用现代材料与传统纹样共创“新苏作”。
3. 活动维度:吴文化场域的活动设计遵循“节日—日常—创想”三阶循环。节日阶锁定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大节点,让幼儿在“做青团、赛龙舟、赏灯会、画春联”中体验吴地岁时风俗;日常阶将吴文化细节嵌入晨谈、餐点、散步等一日流程,如“吴语问候”“苏式点心”;创想阶则通过“小木匠集市”“童谣创编”“微型园林设计”等活动,把文化符号转化为幼儿的创意表达。
4. 情感维度:吴文化场域最终指向“归属—认同—传承”的情感进阶。归属阶让幼儿在熟悉的吴地场景中获得“像家一样”的安全感;认同阶通过“听祖辈讲故事、访匠人工作室、演家乡小戏”,帮助幼儿建立“我是吴地小主人”的身份认知;传承阶则以“小讲解员”“非遗小传人”“吴文化节”等社会性任务,让幼儿在服务与分享中完成文化再生产。
贯彻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幼儿园吴文化场域活动研究,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尝试,更是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持。未来,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研究的拓展,幼儿园吴文化场域活动将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幼儿的成长注入更多文化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让吴文化在幼儿园的场域中绽放出新的光彩,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未来小主人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