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增长极定位下涪城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模式
陈柔伊 唐玥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引言:
核心增长极是经济学术语,指通过特定区域或产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集群,涵盖制度创新、对外开放、消费热点等生长点,适用于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其理论强调依托中心城市及主导产业,借助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实现由点到面的递进发展,体系包括先导产业增长、产业综合体扩张及国民经济整体提升三个层次。而科技与金融的深层耦合已被广泛视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结构性路径。尤其在中国西部区域中部城市带中,如何在政策驱动与市场机制之间寻求制度嵌入的最优解,已成为地方发展能级跃升的现实命题。
1、核心增长极定位下涪城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从区域基础来看,涪城区既承载着绵阳市区主城核心职能,也处于全市科创资源集中分布带上。区内金融机构数量持续增长,银行、担保、小贷、基金等主体类型日益丰富,具备金融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土壤。然而,从实际运行效果观察,科技企业融资结构偏重间接信贷,资本市场渗透率较低,金融产品与科技场景之间仍存脱节现象。推进科技金融融合不仅是补齐制度短板的现实诉求,也是实现创新链与资金链高效对接的制度重塑过程。
涪城区在产业空间的重新布局中,已显现出面向科技金融复合型增长的特征。以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板块,正成为科技需求密集、融资需求活跃的核心领域。此类产业通常面临资产轻、周期长、风险高等特征,若仅依赖传统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其融资逻辑,必须借助具备风险识别与资本配置能力的专业金融机制予以支撑。科技与金融若能在资源匹配机制、信息共享平台及政策引导体系方面形成系统协同,既能解决企业融资约束,也可倒逼金融供给侧结构调整,进一步激发区域产业转型的内生动能。
2、核心增长极定位下涪城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模式设计
2.1 以产业链为主轴的科技金融嵌合机制
涪城区当前面临产业结构由传统工业向高端制造及科技服务业演进的关键阶段,亟需构建起与之匹配的科技金融耦合机制,推进从“政策推动”向“结构嵌入”的深层次转变。在此背景下,确立产业链条作为科技与金融融合的主轴,有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也能精准指向产业体系的核心短板,形成“链上集成、链内协同、链外渗透”的系统架构。
具体而言,涪城区需借助主导产业链图谱,将金融资源嵌入制造、研发、检测、流通等关键节点。像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高成长领域,在技术环节具有高度专有性,融资风险显著,传统信贷难以匹配其资产特征。为应对这一结构性障碍,应设计链式金融服务包,包括成果质押融资、订单质押信贷、供应链金融风控模型等,配套建立链上企业数据库和信用画像系统,提升风控能力的同时,也拓展金融机构在“链中找客”的主动空间。此外,还需要推动产业链核心企业牵头组建上下游企业投贷联盟,带动科技成果在产业生态内部优先转化,打通从技术孵化、市场验证到资本注入的全流程通道。金融机构则应据此重构产品逻辑,从企业单体授信向“链群信用”迁移,扩大金融供给边界。
2.2 以平台化体系驱动成果转化金融化
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始终是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不畅的集中体现,而涪城区若想提升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必须从构建平台化支撑体系入手,打造集科技评估、金融撮合、权益交易于一体的综合型科技金融枢纽平台。
目前,涪城区可凭借现有科技资源基础,推进“科技 + 金融 + 政策”融合型平台实体化运营,形成包括科技成果库、金融产品库、政策工具库在内的“三库联动”支撑体系。在该体系内部,科技成果需设立专业化评估与定价机制,引入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与知识产权机构联合建模,对创新成果的应用场景、市场潜力、风险等级等维度开展量化评审,并建立结果可溯、过程可控的价值映射标准。此举为金融机构后续开展质押融资、股权投资等活动奠定信用基础,降低参与门槛。与此同时,平台应拓展成果权益交易功能,设置科技成果挂牌转让专区,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天使基金、高校院所及产业化平台广泛参与,通过“项目展示—合作撮合—股权入场—阶段退出”的流程实现科技金融深度对接。为配合上述机制运行,涪城区应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与平台深度绑定,以市场化方式撬动社会资本跟进,实现“科技价值”向“金融资产”的转译。
2.3 以要素耦合为核心的资本与人才协同支撑路径
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资本与人才作为两类具有长期粘性的关键生产要素,其是否实现有机耦合,将直接影响区域创新生态的稳定性与产业升级的持续性。因此构建以要素耦合为核心的支撑路径,已成为科技金融融合能否落地的现实考题。
在资本端,涪城区可推动多层次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形成,通过设立战略性产业引导基金,与创投、天使、政府专项基金形成错位互补,引导社会资本围绕新兴产业方向设立早期投资工具。在项目落地方面,应同步推动金融工具与人才政策协同发力,例如,将企业技术骨干纳入人才扶持计划,使其在享受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获得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构建企业—人才—资本之间的正反馈机制。在人才端,需优化人才认定与资源配置机制,提升引才政策的精准度和可操作性。像“才聚涪州”引才品牌、产教融合联盟等现有框架,应在内容设计上从“引进型”转向“孵化型”,推动人才从“配置”向“融入”转变。对于核心技术人才和创业团队,应赋予其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在项目孵化期内为其设立弹性考核机制,避免短期评价误导长期投入。同时,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形成“企业命题、科研应答”的联合攻关机制,使人才投入直接对应产业命题,提升其实际转化能力。
结语:
涪城区若想真正实现从区域中部城市的功能承载区向科技金融双向驱动的核心增长极跃升,必须持续推动科技与金融从“协同并行”走向“机制融合”。下一阶段,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推动金融创新与科技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创新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在机制层面实现科技与金融的对称互信与协同演化。同时,探索与周边区县协作机制,扩大增长极的辐射半径,真正形成绵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极核结构与制度优势。
参考文献:
[1] 田何志 . 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助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J]. 广东科技 ,2024,33(04):76-77.
[2] 姚升 . 科技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匹配及驱动因素分析 [J]. 成都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04):78-89.
[3] 齐美东 , 郑善祥 .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 [J]. 皖西学院学报 ,2025,41(03):60-68+78.
绵阳市涪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一般项目“中国科技城核心增长极定位下涪城区科技金融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LX250159)
作者简介:陈柔伊(1993——),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唐玥(1997——),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绿色金融、转型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