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作者

李微

河北北方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引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强调“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政策遵循。当前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已较丰富,但系统融入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建构仍待深化;实践中,课程衔接不畅、教学创新不足、师资能力欠缺等问题突出。探究二者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既能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教育内涵,又能提升育人实效。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与传承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共同体意识培育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揭示民族发展与社会进程的关联,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依据。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形成特色民族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论教育》中明确“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 ,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1],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明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是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2] 与“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3],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需通过一体化建设,让学生逐步认同民族政策,内化为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

(三)思政课育人目标与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契合

思政课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核心任务,与共同体意识培养高度契合。从教育心理学看,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认知呈阶段性:小学阶段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通过《道德与法治》“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等内容建立民族情感联结;中学阶段逻辑思维发展,借助《思想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民族团结的制度基础;大学阶段具备独立思考能力,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把握共同体意识内涵。 这种递进式教育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衔接

各学段内容存在重复与断层。小学阶段教材以图文、儿歌呈现民族文化,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但仅停留在感性认知,未挖掘共同体内涵;中学阶段虽增加民族政策讲解,但与小学衔接形式化,未实现从“现象认知”到“本质理解”的过渡;大学阶段侧重抽象理论探讨,因前期教育碎片化,学生难以将理论与民族地区发展实践关联。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大中小学普遍采用传统讲授法。小学教师依赖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互动仅简单问答,如讲解“56 个民族是一家”时仅播放宣传片;中学引入案例分析,但素材局限于教材、新闻,缺乏本土化内容,且互动形式少;大学教师过度“填鸭式”讲授,部分教师以论文解读代替学生探究,课程与社会热点脱节,削弱学生积极性。

(三)师资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各学段教师专业能力差异显著。小学教师多为文科背景,缺乏民族学知识,易出现文化误读,如混淆藏族“哈达”与蒙古族习俗;中学教师政策理论基础薄弱,跨学科整合能力不足,讲解“多元一体格局”仅从历史角度切入;大学教师理论能力强,但缺乏中小学教学经验,且跨学段教师交流机制缺失,难以形成教学合力。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

评价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终结、轻过程”“主体单一”问题。内容上,小学考民族文化常识、中学考政策理解、大学考理论论文,均未涉及民族团结践行表现;方式上,以终结性考试为主,小学日常评价凭教师主观印象,中学社会实践评价仅看参与证明;主体上,学生自评、互评及家长、社区参与度低,无法全面反映学生意识内化情况。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1. 明确各学段教学目标与内容梯度

小学以“情感浸润”为核心,通过“民族文化拼图”“跨民族友谊故事会”培养团结意识;中学以“知识建构”为重点,初中结合历史梳理民族贡献,高中以“脱贫攻坚中的民族力量”分析发展成就,建立课程衔接对照表;大学聚

焦“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开设相关课程,组织边疆民族地区田野调查。

2. 加强学科协同与资源整合

建立思政课与历史、语文、艺术的协同机制,历史增设“民族交往交融史”,语文选《阿诗玛》等作品,艺术开展“民族艺术工作坊”;整合资源建设数字化库,小学设“民族文化VR 体验”,大学提供学术资源,鼓励开发校本教材。

(二)创新多样化、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学

构建“智慧思政”平台,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数字展馆”,通过 VR 复原历史场景;开展跨区域云端课堂,围绕“民族团结故事”实现大中小学互动;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推送补充资源。

2. 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构建“课堂- 校园- 社会”实践体系,小学办“民族文化节”,中学做“社区民族关系调研”,大学实施“民族地区社会实践计划”;引入项目式学习,以“促进城市民族交往”为主题,分学段设计实践活动。

(三)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1. 加强教师培训与研修

建立分层培训体系,小学教师学民族文化通识,中学教师学政策解读与教学方法,大学教师学理论前沿;构建跨学段交流机制,成立教学共同体,开展联合备课、同课异构。

2.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设专项基金资助相关课题,建立成果转化机制;搭建学术平台,办研讨会、发内部刊物,组织参加全国性会议。

(四)建立全面、多元的评价机制

1. 完善评价内容:构建“认知- 情感- 行为”三维体系,认知考理论理解,情感评民族认同感,行为记实践表现;制定分学段指标,小学看文化兴趣与包容行为,中学看政策应用与调研质量,大学看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2. 创新评价方式:推行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的评价,建学生成长档案,开发智能评价系统;引入“教师- 学生- 家长- 社会”多元主体,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实践表现,社区评社会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A].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论教育 [C].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4.

[2] 习近平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N]. 人民日报,2021-08-29 (1).

[3]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 人民日报,2019-03-19(1).

作者简介:李微(1998-),河北沧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