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

作者

陈兴琼

宜宾市筠连县大雪山镇解放小学  645250

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维思考、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三会”核心素养,为课堂提问赋予新指向。其一,提问需从知识记忆转向素养培育,如“认识百分数”教学中,可设问“商场促销为何用百分数表折扣,而非分数或小数”,引导关联生活;其二,需兼顾全体与差异,设计基础、拓展、探究类梯度问题,保障全员参与;其三,要强化互动开放,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中,可让学生先试算“ 3.6÷0.4′′ ,再追问“计算遇何困难、如何解决”,推动课堂生成。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与新课标要求脱节,突出问题有三:一是问题浅层化,多为“是非型”“回忆型”设问,如“圆的周长公式是什么”,仅需机械记忆,难促深度思考;二是梯度同质化,问题难度单一,如“长方体体积”教学中连抛基础与拓展问题,致基础薄弱生难参与,出现参与两极分化;三是互动形式化,存在“三快”现象,且忽视思维过程,如学生答“三角形内角和 180 度”时不追问验证方法,互动实效不足。

三、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新课标要求与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四方面优化课堂提问,提升其有效性:

(一)立足核心素养,设计“靶向性”问题

核心素养是课堂提问的“靶向”,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明确每个问题指向的素养目标,避免“无目的提问”。例如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可围绕“数据分析观念”设计问题链:“某超市两种牛奶分别打八折和买四送一,哪种优惠更划算?”(基础层,指向运算能力)→“如果购买 10 盒牛奶,两种优惠的差价是多少?”(拓展层,指向数据分析)→“你认为超市为什么会推出不同的优惠方式?”(探究层,指向应用意识)。通过问题链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分层式”提问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问题分为“基础型”“提升型”“挑战型”三个层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以“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为例:基础型问题可设计为“这个三角形有几个锐角、几个直角?它是什么三角形?”(面向基础薄弱学生,巩固概念);提升型问题可设计为“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面向中等学生,强化逻辑);挑战型问题可设计为“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等于第三个内角,它是什么三角形?”(面向优秀学生,拓展思维)。分层提问不仅能提高课堂参与度,还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三)优化互动模式,构建“生成性”提问

教师需改变单向提问模式,通过“延迟评价”“追问引导”“学生互问”等方式,推动课堂互动生成。首先,提问后给予学生 5-8 秒的“思考等待时间”,避免因催促导致思维中断;其次,学生回答后,通过“追问”挖掘思维过程,如学生回答“圆的面积公式是 π r2 ”时,追问“你能结合圆的面积推导过程,说说为什么是 π r2 吗?”;最后,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例如在“图形的运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后,提问“我发现风扇叶片旋转时,每个点的运动轨迹都是圆,大家有什么疑问吗?”,通过学生互问互答,激发思维碰撞。

(四)完善评价机制,落实“过程性”反馈

提问的有效性离不开及时、多元的评价,教师需改变“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参与态度。例如学生回答错误时,不直接否定,而是提问“你能说说你的思路吗?”,在梳理过程中找到错误原因,再引导纠正;学生回答正确时,不仅肯定结果,还可评价“你能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公式,思维很灵活”,强化其思维方法。此外,还可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如“你觉得自己刚才的回答是否清晰?你认为同桌的提问有什么优点?”,通过多元评价,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身思维特点,提升提问与表达能力。

四、实践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课堂提问设计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例,结合上述策略设计课堂提问,具体

如下:

(一)导入环节(激活旧知,指向空间观念)

1. 基础型问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谁能说说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巩固旧知)

2. 提升型问题

“如果要给一个长方体盒子贴包装纸,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初步感知表面积)

(二)探究环节(分层提问,指向逻辑推理)

1. 基础型问题

“这个长方体长 6 厘米、宽 4 厘米、高 3 厘米,它每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基础薄弱学生计算单个面面积,掌握公式)

2. 提升型问题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哪种方法更简便?”(中等学生探究不同算法,培养优化意识)

3. 挑战型问题

“如果这个长方体盒子没有上盖,计算贴包装纸的面积时,需要减去哪个面?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无盖’长方体物体?”(优秀学生拓展应用,联系实际)

(三)巩固环节(互动提问,指向应用意识)

1. 开放性问题

“请大家小组合作,测量身边一个长方体物体(如文具盒、课本)的长、宽、高,计算它的表面积,并说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小组互动,实践应用)

2. 学生互问

“我们小组计算的是课本的表面积,发现课本的封面和封底面积相同,你们小组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吗?”(学生互问,思维碰撞)

(四)总结环节(反思提问,指向素养提升)

引导性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说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需要先明确什么?你觉得自己在哪个环节的思考最有收获?”(自我反思,梳理思维过程)

该案例通过分层、互动的提问设计,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参与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了表面积计算方法,还发展了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符合新课标“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要求。

五、总结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不再仅以“获取正确答案”为标尺,而以“激发思维、培育素养、推动发展”为核心。教师需立足核心素养,跳出“浅层化”“同质化”误区,依托“靶向性”“分层式”“生成性”提问设计与“过程性”评价,让提问成为撬动学生数学思维的支点。

本研究仅以单个案例验证策略成效,存在局限。后续可拓展研究范围,针对不同学段、知识点的提问设计深化探究,为优化课堂提问提供更丰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娟 .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讨 [J]. 科教文汇 , 2009(33):2.DOI:CNKI:SUN:KJXH.0.2009-11-092.

[2] 吴宝珍 .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研究 [J]. 福建教育研究 , 2015(1):2.